千年凤香穿越丝路,硬核品质赢得世界,西凤酒以“品质+文化”双轮驱动,正在重塑中国名酒竞争新格局。
2025年8月的东南亚,一场以凤香为名的中国文化盛宴正在密集上演。8月15日,西凤酒“丝路美酒·凤鸣柬埔寨”主题活动在金边摩根大厦举行;8月17日,“丝路美酒·凤鸣马来西亚”活动在吉隆坡盛大开幕;8月21日,新加坡站活动压轴登场,来自中国与当地政商界的嘉宾举杯共饮,不仅品尝到了中国凤香型白酒的独特风味,也见证了一个中国名酒品牌的出海新战略。
这不仅是西凤酒品牌出海的重要发布,更是中柬文化与经贸交流深度融合的关键契机。
行业调整期的战略选择
2025年,中国白酒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关键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消费需求向品质化和文化化转型,竞争焦点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品质+品牌+文化”综合实力的较量。
面对这一趋势,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锚定“品质提升”与“文化出海”双战略,以千年凤香底蕴为依托,在坚守中创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硬核品质构筑核心竞争力
品质是白酒的生命线。西凤酒以“品质为根”构建“生产+标准+服务”三维保障体系,其中产能扩容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成为老酒储备与价值沉淀的核心支撑。
在生产端,西凤酒实现了“规模化产能+精细化技术”双管齐下,构建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333”工程的投入使用和10万吨优质基酒配套项目的有序推进,让西凤酒基酒储存实现跨越式提升,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中国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在标准层面,西凤酒构建了“严于国标”的全流程管控网。原料环节仅选用黄金产区红甸子高粱,设立“产地-成分-新鲜度”三重筛查。
生产环节通过7大关卡、55道防线、137道工序实现“全程留痕”。针对基酒陈化,西凤酒增设“动态监测+溯源二维码”,消费者可查询全生命周期信息。
2024年,西凤酒主导的《西凤酒特征风味物质形成机制与调控》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年份-风味-品质”对应关系,为老酒分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化出海传递东方韵味
在国内市场夯实基础的同时,西凤酒依托丝路基因,构建了“文化+市场+渠道”国际化体系,实现了从“卖产品”到“传文化”的跨越。
2025年,“丝绸之路·品牌出海”东盟活动精准布局金边、吉隆坡、新加坡——三地既是海上丝路节点,又有密集华人社群。
活动设置了“文化展+工艺演示+对比品鉴”专区,通过汉代酒器文物讲述“丝路贡酒”历史,以微缩模型还原“酒海储酒”非遗工艺,邀请消费者对比西凤酒与欧美烈酒,凸显凤香特色。
西凤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高亚兰表示:“西凤酒始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在品牌出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目前,西凤酒已在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构建起销售网络,在美国、欧盟、俄罗斯、泰国、新西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西凤酒商标,产品远销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双轮驱动的协同效应
“品质+文化”双轮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内外协同、双向赋能”的立体效应,为行业提供破局方法论。
一方面,品质与文化形成正向循环。品质是文化的“实体载体”,文化是品质的“价值放大器”。红西凤升级版的“老酒勾调”实力,为“非遗工艺”叙事提供支撑。而“千年酒海储酒”的文化故事,又让品质优势更易被消费者认同。
另一方面,国内外市场实现双向反哺,国内品牌势能为国际化背书——东盟消费者认可其“四大名酒”身份。
迈向未来的新征程
展望未来,西凤酒继续沿着“一带一路”的足迹,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中华酒文化,与全球更多国家与消费者共享凤香之美。
随着产能落地与国际化深化,西凤酒将巩固凤香型优势,推动中国白酒从“地域符号”向“世界文化载体”跨越,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启示。
西凤酒的成功实践回应了行业三大命题:一是品质是根基,脱离品质的文化营销终将空心化;二是文化要落地,需依托产品、活动等具象载体,避免“口号式宣传”;三是协同要系统,需从战略层面统筹生产、营销等环节,形成全链条合力。
从长安到罗马的驼铃声声,到如今中欧班列每100分钟一趟呼啸前行,西凤酒始终以文化为帆、品质为舵,在丝路之上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
这场跨越千年的丝路情缘,正以新时代的昂扬姿态,推动中国品牌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谱文明交融的崭新篇章。(王卫明)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