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保障体系托起乡村“夕阳红”——清涧县政协驻村工作队助力应则沟村养老事业侧记

2025-11-17 17:05:55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11月中旬,清涧县玉家河镇应则沟村76岁的白光明,看着幸福院长势喜人的白菜地高兴地说。...

  “每天在幸福院吃口热乎饭,和老伙计们拉拉话,再收拾下菜园子,这样的日子别提多好了!”11月中旬,清涧县玉家河镇应则沟村76岁的白光明,看着幸福院长势喜人的白菜地高兴地说。这座由旧校舍改造而成的幸福院,正是清涧县政协驻村工作队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主阵地”。他们以实打实的举措搭建多维保障体系,让幸福院实现从“建得好”到“管得活”的转变,托起老人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奔走协调强保障 财政资金筑根基

  刚驻村时,工作队走访发现,村里多数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做饭难、无人陪成了普遍难题。看着闲置的旧校舍,工作队萌生了建幸福院的想法,为推动项目落地,多次到县民政局、财政局沟通协调,最终推动幸福院纳入民生重点工程,成功争取专项资金完成房屋翻新、厨具添置、床位铺设等改造工程,让旧校舍变身功能齐全的养老场所。

  考虑到幸福院长效运营的关键在资金,工作队又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得到了民政部门每年4万元的固定补助。“这笔钱就像‘定心丸’,水电维修、日常采购都有了着落。”工作队还协助村委会细化资金使用台账,每笔支出都公开公示,确保用好每一分钱,为幸福院筑牢兜底保障防线。

  牵头产业谋长效 收益反哺暖夕阳

  “养老不能只靠‘输血’,得有可持续的‘活水’。”工作队结合应则沟村红枣众多闲置的实际,盯上了酸枣嫁接这一特色产业,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劝说村民流转闲置枣林,2025年村里顺利完成100亩闲置枣林的统筹流转。为让产业真正反哺养老,工作队在起草产业合作协议时,特意明确村集体需将酸枣产业纯收益的20%定向用于幸福院。“从前期协调流转,到具体细则,工作队全程盯着。”村党支部书记张世虎说,工作队还协助村集体搭建产销对接渠道,保障产业收益稳定,未来这笔资金将用于升级幸福院设施、改善餐食标准,让老人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搭台聚力汇暖流 社会帮扶补缺口

  作为清涧县政协定点帮扶单位的派出队伍,工作队依托政协优势,主动扛起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平台,积极联系政协委员、爱心企业,发起“助老公益行动”。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来临之际,工作队联合县工商联,精心举办了慰问表彰暨道德评议大会,为幸福院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以榜样涵养文明乡风,以暖心举措传递节日温情。

  面对幸福院的阶段性困难,工作队积极对接市县慈善协会,反复汇报幸福院运营情况与老人需求,最终争取到4万元扶持资金,解决了幸福院冬季取暖、物资短缺等问题。同时,工作队还经常协调文化馆、医院,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健康义诊等活动,让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发充实。

  创新模式促自给 以院养院增活力

  为让幸福院实现自主运营,工作队在实践中探索出“以院养院”的特色模式。考虑到老人经济条件有限,村委会和工作队核算成本后,将餐费定为每餐仅2元,同时开辟时令菜园。每天清晨或傍晚,工作队都会和老人们一起翻地、播种、浇水,菜园里的白菜、黄瓜、茄子等蔬菜,不仅让老人吃上新鲜食材,更大幅降低了餐食成本。

  “和队员们一起种菜,既能活动筋骨,吃着自己种的菜也香!”参与菜园劳作的白永胜老人说。此外,工作队还调研村内红白事办事需求,计划后续引导幸福院承接相关餐饮服务,既发挥食堂设施作用,又能增加收入,逐步实现从“靠补贴”到“能造血”的转变。

  如今的应则沟村幸福院,饭菜香、笑声浓。清涧县政协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构建起财政、产业、社会、自给四维保障体系,不仅让乡村老人实现“养老不离村”,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乡村养老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浓浓的人文温度。(记者 许鹏 通讯员 李治亮)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清涧县政协 应则沟村 养老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