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石泉县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协部署要求,坚持以委员工作室建设为抓手,推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政协委员向群众贴近,探索形成了“组室合一”融合发展、“三题”协同运行、成果闭环转化的基层履职新路径,有效发挥了政协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截至2025年,全县建成产业链类、界别类、商协会类、区域类等各类委员工作室 12个,累计就事关企业所需、群众所盼开展自主调研和主动建言献策500余件次;通过多形式“微协商”协调解决各类利益矛盾、社会问题、大小纠纷300余件,服务群众达5000余人次,在点滴琐碎“为民解难”中,疏通工作的“堵点、痛点、难点”,发挥了委员工作室“小平台”助推基层治理与发展的“大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模式创新,夯实履职基础。为破解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县政协积极探索“组室合一”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镇政协联络组与委员工作室资源共享、功能整合、协同发力。一方面,广泛吸纳乡贤能人、行业精英、退休干部等社会力量加入联络组,依托委员工作室开展学习、调研、协商活动,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另一方面,整合阵地资源,将委员工作室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商会、乡贤组织等平台共建共享,实现“一室多用、多方联动”。目前,全县已建成区域性委员工作室8个,形成“政协+基层”“委员+群众”的共治协商机制,有效拓展了政协履职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探索“三题”机制,提升履职实效。石泉县政协构建“政协出题、党委点题、工作室答题”的“三题”工作机制,推动委员工作室履职规范化、常态化、实效化。政协领导班子带头包联指导,帮助工作室明确履职方向、精准履职课题;镇党委结合中心任务“点题派活”,确保工作室围绕发展大局精准发力;工作室通过微协商、微监督、微调研等形式“答题落实”,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共识在一线凝聚。例如,两河镇委员工作室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展系列协商监督,推动全镇中药材种植规模达5000亩;老城社区工作室年均收集、反映社情民意100条以上,成功调解矛盾纠纷近百起,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三是注重成果转化,形成履职闭环。石泉县政协注重构建“选题—协商—督办—反馈”的全链条履职闭环,确保委员工作室建言有声、落实有力。在选题环节,聚焦党政关注、群众关切的难点热点,确保议题精准;在协商环节,规范流程、多方参与,增强协商实效;在成果转化环节,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提案、民主监督等方式跟踪问效,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如饶峰镇委员工作室报送的社情民意《“田长制”频繁巡田“打卡”加重村干部负担》获市委领导批示、省级部门采纳,推动上级政策做出调整,“田长制”巡田频次精简,达到了为基层减负目的;老城社区工作室通过协商推动西关河堤修复工程,既解决群众长期关注的安全隐患,又有机融合延伸了“红石包”景区沿江观光带。
四是赓续优良传统,激发队伍活力。石泉县政协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激发委员履职内生动力。一方面,继承和弘扬老城委员工作室40余年来“组室合一”平台持续学习、为民服务的精神传统,强化委员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完善工作室成员动态管理、履职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实行“量化考评+末位淘汰”,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活力。同时,落实工作室召集人遴选和薪酬保障,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工作室高效运转、持续发展。
二、实践成效
通过创新委员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推动委员工作室成为基层治理“新引擎”,为石泉县政协履职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政协履职更接“地气”。通过工作室平台,政协委员常态化下沉基层,走近群众,开展微协商、微调研、微监督,打通了政协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各委员工作室开展微协商等各类履职活动300余次,累计提交提案、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000余件,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如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建设、河堤修复、产业帮扶等,使政协工作更加贴近民生、契合民意。
二是协商民主更增“底气”。“组室合一”模式与“三题”机制的建立,使基层协商有了坚实的组织依托和规范的运行流程。委员工作室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选题、深入协商、跟踪问效,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实践场景。如围绕镇域中药材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治理等议题开展的协商建言活动,有效凝聚了共识,推动了政策优化和问题解决。
三是服务大局更显“锐气”。委员工作室成为汇聚智慧、助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界别代表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重大课题建言献策,多项建议被纳入党政决策。例如,关于开发利用“鬼谷子文化”等文化名片的建言,有力支撑了石泉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关于经济建设的系列协商监督,有力助推了预制菜、旅游康养、蚕桑等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促进解决了一批企业发展难题,通过搭建银企协商平台,促进5家银行向2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近1亿元,极大增强了县域企业发展信心。
四是政协形象更聚“人气”。委员工作室的生动实践,让社会各界直观感受到“政协离得很近、委员就在身边”。通过扎实履职、热心服务,工作室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赖和党政部门的高度认可,老城、北街、两河等多个工作室被评为省市级优秀委员工作室,老城社区工作室经验做法先后被《陕西政协》全文刊发,履职经验文章获“陕西省政协好新闻三等奖”,履职视频获“全省履职大赛二等奖”,政协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显著提升。
三、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准履职方向。委员工作室之所以能有效运转、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县政协主动争取县委重视支持,各镇党委积极“点题”、保障条件,确保了工作室建设不偏离中心、不脱离实际。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更加生动践行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协工作才能在基层扎下根、结出果。
二是必须坚持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组室合一”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破解了“两个薄弱”问题;“三题”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形成了协同发力格局;履职闭环管理确保了协商成果落地见效。这套组合拳的核心在于通过机制创新,理顺了关系、规范了流程、激发了活力。实践证明,推动政协工作向下延伸,必须勇于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三是必须坚持服务群众,彰显为民本色。委员工作室的生命力在于为民服务。石泉县政协注重发扬老城委员工作室40余年“组室合一”小平台的学习传统和为民情怀,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聚焦民生实事,通过动态管理、量化考评、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打造了一支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委员队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政协工作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凝聚广泛共识。实践证明,为民初心是委员工作室的价值底色,也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是必须坚持务实导向,注重成果转化。政协工作重在实效。石泉县政协不仅注重协商过程,更强调成果转化,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提案、民主监督等多种方式推动协商成果落地,形成了“协商—落实—再协商”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基层政协履职必须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以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最终标准。(尹增卫 殷安丽)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