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刘效廉 记者 唐冰)在陕西省紫阳县毛坝镇的青山绿水间,毫不起眼的小小艾草,却让紫阳县政协委员、返乡创业者王华玩出了“花样”。他把艾草加工成足浴包、腰枕、头枕、热敷眼贴等特色产品,还成功地让深山的“野艾草”变身国内外市场的“金枝玉叶”,蹚出一条不一样的乡村振兴路。
初春时节,走进紫阳县华会实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50余名村民正忙碌在艾草产品的生产线上,从提绒、紧条到包装,各个环节井然有序。王华穿梭其中,特别是在紧条生产线上,他与工人们并肩作战,共同探讨技术难题。
“新年伊始,公司接到了来自四川、浙江等地艾灸养生馆的大额订单,客户对艾灸条的外形、大小和燃烧时长有着特殊要求。”王华一边反复试验,一边认真记录着各项数据,“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们必须从艾草密度入手,通过精确控制紧实度来满足客户需求。”
王华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08年,他便离开家乡,前往山西省一家酒业公司打工做销售。2014年,他怀揣着创业梦想回到毛坝镇,先后尝试过奶茶店、火锅店等经营方式,并运营起快递物流公司和电商服务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将家乡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商机。
“当时,紫阳县的修脚足浴产业发展迅速,对艾草足浴包的需求量大增。”王华回忆道,“我结合毛坝镇的土地资源情况,决定在温家坪村、腰庄村等地发展艾草种植和康养产业。”
然而,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艾草只是夏天用来熏蚊虫的“野草”,他们很难相信这小小的艾草能卖上好价钱。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王华走村入户,耐心地向他们介绍艾草的作用和前景。然而,初期的宣传效果并不明显。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切。2015年春季,他在腰庄村二组流转了23亩土地,亲自栽种艾草。
艾草的“疯狂”生长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短短3、4个月后,艾草便迎来了丰收。当时,艾草的价格约为每斤1元,每亩地能收割1吨艾草,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而且,艾草的种植和管理相对简单,不需要耗费太多劳力。这让村民们纷纷动心,开始主动参与到艾草种植中来。
2016年,王华注册成立了紫阳县华会实业有限公司,并与村民签订协议,订单收购艾草。他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艾草种苗和种植技术,推动了艾草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县范围内拓展艾草基地面积达到3000亩,辐射带动村民180户600余人参与到这项产业中,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王华累计投入近800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车间、6000平方米的综合仓库、200平方米的洁净车间以及1800余平方米的厂区硬化。同时,他还引进了自动化艾草卷条机生产线和大型全自动提绒设备,创立了“紫稀艾”品牌,自主研发出50余种艾草产品。
如今,华会实业的产品已经销售到上海、深圳、北京等国内各大城市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年营收近2000万元。同时,公司还为附近80余名村民提供了工厂务工岗位,2023年发放劳务工资达到100万元,实现了集体收益、农户增收和产业效益的互助共赢。
作为政协委员,王华在忙碌生产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履行委员职责。在去年政协会上,他提交了关于提振小微企业发展信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他将继续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撰写提案,为群众发声代言。
随着日出东方,漫山的艾草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王华望着这片艾草地,心中充满了对产业和事业的全新憧憬与期待。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