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东 摄
7月26日上午,陕西省政协召开“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会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秀娟建议:
传统经济,数字赋能。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为贯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纲要》,助力数字中国,4月份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组织了“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及调研活动,我有幸参与,深感传统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所带来的蓬勃伟力,各行各业各基层都在以网络、信息、智能的方式实现“联、通、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可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无数字不经济”的时代。但目前数字经济也面临“散、弱、缺”等问题。
“散”,主要是规划设计比较散,调研中各个部门都在尽力推动自己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但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有的属于重复建设,有的属于建设缺项。
“弱”,主要是基础设施比较弱,发展数字经济是一个“费钱事”,科研室、网络室、实验室、智能化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耗时长、见效慢;不愿建、没钱建、“一窝蜂”和建好后费用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缺”,主要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比较缺,懂传统产业的不懂人工智能,懂人工智能的对传统产业又不熟悉,两者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为此,建议如下:
一、顶层设计要“统起来”
数字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既有同类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又有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既有各地各行业的竞争发展,又有不同地市的经济互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一是规划统定。由省市一级的政府部门牵头,对标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找准自身定位,统一制定本地、本行业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任务,区分责任,统一调配资源,统一讲评考核,为加快产业要素融合、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数据共享。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打通各行业数据共享的壁垒,建立数据共享中心、数据中台,形成数据交换、清洗、更新、采集的机制,夯实基础数据底座,通过基础数据的分析,得出科学决策,促进经济策略的制定。三是职能互补。各部门要围绕一个目标、一个规划,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当好主人翁,不做旁观者,防止各行其是,职能内耗,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础设施要“建起来”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和硬件来支撑,比如数字化的实验室、智能化的车间、全域化的网络环境,这些都是短板弱项,都需要加快建设。为此,一是加大投入,在硬件投入上,适度超前对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布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为智能化、数字化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有序建设,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等进行规划布局、互联互通,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建设,既要快,更要稳,防止一窝蜂,防止豆腐渣。三是降费使用,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的通信费、网络费、场地费及人工费等各种费用,防止建而不用、贵而不敢用,促进数字经济良性发展。
三、人才队伍要“强起来”
陕西是科技大省、高教大省,科技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其优势和潜能未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强劲。主要原因还是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缺乏。为此,一是加强政企校融通,强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协作模式培养数字经济的急需紧缺人才,政府、企业和高校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对接联合,形成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政策激励,从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另鼓励企业投入,奖励科研创新,形成利益耦合。三是创新人才机制,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人才流动,鼓励各地拆除利益藩篱,形成人才合理流动、资源互补共享、各地携手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