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东 摄
7月26日上午,陕西省政协召开“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介绍:
“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是今年省政协的重点调研内容,省政协党组对本次专题调研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制定方案,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安排由教育科技委员会牵头,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省民盟、省民建配合,统筹协调做好调研工作。调研前夕,教育科技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同志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论述,专门邀请省工信厅副厅长黄新波同志作专题讲座,召开情况通报会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为调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4月至5月期间,省政协副主席孙科带领调研组到西安和山东调研,省政协副主席范九伦带领调研组到云南和汉中调研,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带领调研组到安康和宝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相继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陕西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加速推进、蓬勃发展、生态优化的良好态势。目前我省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始驶入快车道,据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测算,陕西数字经济总量2021年超过8000亿,2022年超过1万亿,占GDP比35%左右。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增速为13.9%,位列全国第5位。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6万座,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高质量覆盖;累计建成通信光缆190万公里,覆盖能力超过1500万户家庭;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4937.9万,成为全国第8、中西部第1个实现物联网发展迈入“物超人”(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新阶段的省份;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华为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成投运;交通、水利、农业等领域一批融合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二)数字产业化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式发展成效显著
按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12656”(1个发展目标、2条发展主线、6项重点任务、5个重大工程、6项保障措施)顶层设计框架,实施链长制,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增材制造、光子、无人机等9条数字产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单晶硅片产量全球第一,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三星半导体、华天科技、隆基股份、彩虹光电等企业在细分领域中位居全球前列。2022年,大数据、半导体、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其中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17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圈,打造“大数据集团、产业基地、产业数字化研究院、产业基金、行业云、培训机构、产业协会、信息技术标委会、专家委员会、数博会”等“十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生态。西安丝路软件城汇聚了包括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企业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25万人,综合排名位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前五。连续三年举办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促进产业交流合作。
(三)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亮点频出
数字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渗透和应用,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以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标准为牵引,由点扩线至面,逐步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我省成为国家DCMM贯标试点地区,首批确定60户试点企业,覆盖乘用车、重卡、输变电装备、煤制烯烃、钢铁深加工、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或者龙头企业17户,初步实现数据链与产业链耦合。组织开展“551行动”,向企业派驻数字化转型小分队,切实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难题。延长石油复合场景5G+网业融通、陕西广电5G+融合公共服务列入国家示范工程,法士特建成商用车行业首家“黑灯工厂”,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在榆林市建成投运,延长石油集团“5G+煤炭复杂地层智能化建井”项目,创造了打井新纪录,“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入选文旅部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荣登抖音全国热榜第4位,全网互动量超1亿次。
(四)惠民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持续推进,“一网协同”“一网通办”持续迭代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大幅增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成“秦政通”“勤务员”的协同办公平台,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数字校园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西安交大5G+智慧教育”荣获工信部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有效促进了全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二、我省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省数字经济规模偏小、水平偏低,数字产业存在“重硬轻软”“不强不优”问题。据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统计,2022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0.2万亿元,我省数字经济规模为12618亿元,处于全国的第四梯队,综合排名第15位,在核心产业规模、融合应用水平等多项关键指标上与东部省份差距显著。我省地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关中地区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地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明显高于陕北、陕南地区,其中,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又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区)。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分别占比46.6%和44.4%,是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主体。数字产品制造业有9条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但数字技术应用业没有一条,急需“增链”。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划定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中,我省缺少百强、独角兽等龙头企业。
二是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较为缓慢。我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52.1%、70.3%,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有待提升,解决方案适用性不足,资源要素汇聚不够丰富,缺乏应用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和有效路径,平台融合应用与产业发展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企业对“上平台、用平台”持观望态度。
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安全机制不完善,数据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多源数据尚未打通,数据壁垒突出,碎片化问题严重,造成数据流动不起来;另一方面,《数据安全法》实施后,数据安全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为保障数据持续处于有效保护、合法利用、有序流动状态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四是认识不到位,发展路径尚在探索过程中。社会认识不到位,相当比例的企业、人员用常规思维看待数字经济。“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大数据思维尚未形成,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偏弱。数字经济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具有其独特性,对于核心技术如何攻关、数据要素市场如何建设等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可示范推广的发展模式。
三、意见建议
(一)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依托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全省一盘棋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各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协调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宏观决策、项目策划、标准规范、应用示范的咨询指导。建立数字经济推进台账,明确时限、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压实主体责任,月调度、季分析、年考核,确保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实现省市县工作协同联动和闭环管理。
(二)优化政策体系,强化制度支撑。编制出台《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搭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框架,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主要从强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推进数据要素化改革、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营造数字经济良好发展生态等方面,协同各方力量,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路径,制定投资奖补、财政奖励等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新型基础设施政府专项债券等新投资工具,充分增强创新能力、释放数据潜力、激发数字活力、拓展服务效力,采取多样化支持手段发展数字经济。
(三)深化融合创新,壮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集群。依托“双中心”建设,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加快构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一是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加快布局重点专项,强化数字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攻关。二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协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三是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加快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优化孵化载体布局,共塑孵化生态。四是围绕西安“双中心”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陕布局,强化产业应用,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五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数字经济关键产业领域,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六是“软硬并重”,将大数据产业列为省级重点产业链,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一方面以产业链为抓手,带动数字技术应用业发展;另一方面,将大数据产业提升到与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对等地位,有利于发挥大数据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助力社会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政务云网提质扩容。清理整合一批业务专网,形成集约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安全保障的全省“一张网”。加快完成数字政府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平台和运营协调指挥平台建设,推进各地各部门国产化替代进度,切实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二是持续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加快省级政务数据平台建设,以“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等典型应用为抓手,推动数据共享应用,推动更多系统互通、数据共享。三是持续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完善“秦政通”功能,持续优化“领导批示”“数据看板”等模块,推动各级部门自建协同办公系统接入“秦政通”,促进政府部门间政务信息互通共享。提升优化“秦务员”服务能力,支撑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不断推动政务服务从“掌上可办”向“掌上好办”转变。
(五)实施奖补政策,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谋划设立一批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子基金。从我省科教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出发,加强与头部机构合作,谋划设立一批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子基金。如,发挥西安光机所科研及成果转化优势,围绕光子产业链强链目标,设立光子强链基金;依托陕文投集团在文化创意、数字化出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业务布局,围绕我省数字产业发展目标,谋划设立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二是设立数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数字产业发展,以及DCMM贯标、数字工具研发应用、数字化场景培育等方向进行支持。三是统筹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数字经济“一新四化”(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鼓励引导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六)树立典型标杆,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开展典型示范案例评选活动,筛选出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推广价值高的典型示范案例,及时总结经验、应用推广,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梳理一批带动作用强的生态主导型企业示范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保障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在5G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建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关键节点提质扩面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数据赋能”,数实融合。围绕数据管理,继续做好国家DCMM贯标试点工作,力争“十四五”末,DCMM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及链上企业。围绕数据应用,建设产业大脑,推广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力争“十四五”末,产业大脑实现千亿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覆盖,树立100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围绕数据流通,培育一批数据商,推出一批挂牌交易数据产品。围绕数据安全,实施“铸盾”行动,推动建立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打造一批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示范企业。三是举办会议论坛,强化宣传部署。“提级升档”,将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提升为由工信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成为面向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数字经济展会。筹备举办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展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和“十四五”以来的发展成效,进行数字经济发展动员部署,并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社会知晓度和企业参与度,凝心聚力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共同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