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柞水县政协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立足“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构建了微协商、微服务、微监督“三微共答”为民服务体系。该体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实现了政协履职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
“三化”闭环“微协商” 答好群众诉求“应用题”
柞水县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探索贴近群众的“微协商”方式,以“三化”为抓手,形成“群众点题-政协解题-多方答题”的治理闭环,为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新路径。
议题选题精实化。选题是协商的基础,“微协商”聚焦群众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建立“委员收集+基层上报+部门反馈”议题生成机制。在确定协商议题时,对收集到的诉求根据反映群众人数、反映事项性质进行梳理分类,由县政协相应专委会会同界别委员,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从收集的诉求中筛选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议题。如通过委员走访和社区反馈,将“城区路灯人性化管理”纳入年度微协商计划。2024年共收集议题63个,确定39个微协商议题,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以“微协商”改善“大民生”。
解题主体多元化。协商主体多元,可以促进各方沟通交流,为协商提供智力支持,共同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提高协商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议题类型、涉及范围、复杂程度和参与对象,构建“1+3+N”协同协商模式:以政协委员为核心,吸纳党政部门负责人、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社会贤达、退休老干部等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协商议事的广泛性、针对性,增强多元参与协商的治理能力。如在大坪至营盘“三改二”公路工程进度缓慢问题协商中,组织交通局、群众代表、政协委员实地踏勘,现场制定整改方案,推动工程提前3个月完工。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微协商活动87场次,参与人数达1200余人次。
协商答题灵活化。不拘一格、不拘定式,灵活选择协商方式,有助于“微协商”议题及时高效解决。运用“现场协商+线上议政”双轨模式:对于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议题,通过“院落协商”“田间协商”等公开协商方式解决问题,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议题,采取专家在线协商等方式,切实提高微协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如围绕“红岩寺卫生院职工公租房修缮难”等问题,开展25次“现场协商”,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移民小区群众就业难问题,通过线上平台征集意见,组织委员与人社局、企业代表开展“云协商”,促成200余个就业岗位对接。真正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三措”深化“微服务” 织密民生福祉“服务网”
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创新实施“三送”惠民、“数字”赋能、“品牌”打造三大举措,推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开展“微服务”,有效搭建党群“连心桥”,提升履职质效,织密民生福祉“服务网”。
“送上门”惠民暖民心。以“送上门”拓展“微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协的关怀和温暖,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送政策。深入基层宣讲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及医疗保险、就业创业等惠民政策40余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积极关注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地惠民,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二是送技术。联动高校农业专家等多方力量组建“科技特派团”,开展“政协委员科技助农暨科普知识培训进农村”系列活动。推广智能滴灌、无人机植保、水肥管理、病害防治、中药材种植、林特产品科管等实操技能培训17期,发放技术手册6000余本,解决玄参种植病虫害等技术难题4个,惠及农户4000余户,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三是送信息。构建“政协委员+企业+农户”服务链,通过微信群等线上平台精准推送务工、产销信息180余条。帮助213名群众精准就业、帮助群众销售木耳、中药材等农产品价值240余万元,激活群众增收新动能。
“数字+”赋能提质效。在“数字赋能”实践中,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履职全链条、贯通为民服务数字化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政协数字化实践路径。一是“数字+履职”。优化柞水智慧政协提案管理平台,委员在APP上即时交案、动态查案、赋分评案,年度134件提案网上报送,96件提案线下审核、线上立案,21个主办单位、39个会办单位办理进展及时上传,办理情况全程在线跟踪,提案办复率100%、满意率99%。二是“数字+社情”。在巩固电子邮箱报送平台基础上,开通“微信即时报”“电话口头报”等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社情民意,年均收集信息200余条。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留乡土特色”等9篇信息被省市政协采用。三是“数字+平台”。打造“互联网+政协”模式,建立委员工作室13个,覆盖全体政协委员,将委员延伸履职触角至景区、医院等一线,结合利用“柞水政协”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意直通车”,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实现群众诉求“随时提”、协商建议“即时达”,切实做到“点对点”解需求。2024年委员工作室“数字”赋能“微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解决民生问题28个。
“金品牌”聚力扩影响。以“民呼我应·协心为民”品牌为核心,聚焦民生痛点精准发力,通过“问诊送药”“捐资助学”“走访界别群众”等持续打造特色服务,构建起覆盖医疗、教育、救助等多领域民生服务体系。一是健康帮扶显初心。组建医药卫生界委员牵头的医疗队,联合县医院、中医院及南京专家,定期深入红岩寺镇、营盘镇等偏远受灾村开展“问诊送药”活动。累计开展活动7期,惠及群众1670人次,捐赠药品及医疗设备价值14万元。二是教育帮扶显情怀。设立“济困助学金”,联合县爱心济困协会和爱心企业累计资助学生276名,发放助学金82.8万元;向营盘镇丰北河小学、红岩寺镇正沟小学等边远学校捐赠校服、音响设备、学习用品及生活物资价值32.4万元。三是慈善救助显担当。面对“7·19”洪灾,发动委员捐赠款物价值622.5万元,帮助群众渡过难关;政协委员始终活跃在抢险救灾一线,调运物资,慰问受灾群众,用实际行动履行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融”提质“微监督” 筑牢惠民成果“压舱石”
微监督作为民主监督的一种新形式,通过小规模、有针对性的监督活动,有效补充了传统的民主监督方式,使监督更加灵活高效,在为民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县政协以“三结合”为路径,助力“微监督”提质增效。
融入民主协商“微监督”。“微监督”与民主协商相结合是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创新探索,其本质是通过“协商嵌入监督、监督深化协商”的双向互动机制,实现政协参与与问题解决有机统一。对协商议题的落实情况进行“微监督”跟踪,实行“清单化”管理,组织委员通过实地调研、民主评议等方式,及时了解议题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微协商议题“加强红白理事会的管理”“在小区增设无障碍设施”,在对问题落实进行跟踪监督时,结合“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专题协商成果转化办理一起问效落实。2024年开展“微监督”与民主协商结合监督10次,有力推动了民生项目提质增效。
融入委员遍访“微监督”。“微监督”与委员遍访相结合,其核心在于通过“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将协商民主理念贯穿监督全过程。积极推行“委员联系群众制度”,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开展遍访群众。通过遍访活动,及时发现并反映群众诉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同时,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推动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如经济界委员走访游客、商户时,发现旅游公厕管理问题,虽经过协商提出“增加保洁频次”“延长开放时间”等建议,但因多种原因执行不到位。经过“微监督”,该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助推景区服务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委员累计走访群众620人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10条,解决困难问题46个。
融入委员工作室运转“微监督”。“微监督”与委员工作室相结合,其本质是实现监督效能与履职效能的双向提升。依托委员工作室开展“微监督”活动,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通过委员工作室的平台作用,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监督问题解决情况,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如工商联界委员工作室针对校园周边环境问题,组织委员开展“回头看”监督,推动学校周边500米内禁止摆摊设点政策落到实处。2024年9个区域委员工作室、4个界别委员工作室累计开展各类微监督活动30余次,推动解决基础设施管护、公共服务供给等民生问题30余个。
柞水县政协的“三微共答”为民服务体系是政协民主监督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该体系不仅体现了政协的人民性和群众性特点,还彰显了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这一体系的实践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能,还增强了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记者 王斌 通讯员 苏乃坤 张化东)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