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高三宝 通讯员 叶子)“没想到定边剪纸还有这么多内涵,也有这么多丰富的色彩。”市民卢飞燕在参观郑飞雁剪纸作品时感慨道。
近日,在一场定边农特产品展览上,定边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郑飞雁正向参观人群介绍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在她的介绍下,一幅幅剪纸作品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美好的祝福。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悠悠千年,剪纸口传口、手把手地传承至今。四十多年来,郑飞雁潜心创作,凭一把剪刀,玩转纸中乾坤,将定边剪纸带出国门,用坚持与热爱雕镂千年时光,传播指尖艺术。今年10月,郑飞雁被认定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郑飞雁
“热爱就会忘记时间”
出生于1972年的郑飞雁,一直把剪纸当作自己的爱好。从小跟着父亲、奶奶学习剪纸,八岁就能自画自剪,1992年从教后,身为美术教师的郑飞雁把剪纸引入了第二课堂。
“看到学生们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能专心且有耐心地坚持把一幅作品很好地完成,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非常喜悦的。”郑飞雁说,在这之后,她愈发热爱剪纸,想把剪纸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从懵懂的爱好到发自内心的热爱,郑飞雁通过学习与钻研,逐渐对剪纸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郑飞雁意识到,剪纸的花样繁复,题材也各不相同,剪纸艺人需要通过学习与再创造,不断丰富剪纸的内涵与外延。
“每一幅剪纸,都要有中心思想,有哲理有意蕴,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郑飞雁说,“许多生活的片段,都是灵感的来源,要用心体悟生活,才能将想象与创造呈现出来。”
在倾情创作的日子里,郑飞雁经常一坐就是一天,有过无数次和剪纸融为一体的“心流”时刻。
“热爱就会忘记时间。”郑飞雁时常感慨,与剪纸在一起的日子里总会全身心投入,有时一两年创作一幅作品也会觉得时间飞快。在长期的剪纸创作过程中,郑飞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剪纸风格,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内涵用剪纸更好地表达出来。
“带着剪纸出国,我很自豪”
有着不竭的热忱,郑飞雁没有停止过创作,在她看来,剪纸不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全情投入的创作,一种文化的传递。
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郑飞雁潜心创作了1500余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大赛及博览会百余次,获国内外大奖90余次,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6项,并于2013年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于2014年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及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铜奖。
但最让郑飞雁记忆深刻的是,她带着剪纸走出国门,给外国友人展示属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剪纸技艺。
“带着剪纸出国,我很自豪!”回忆起外国友人见到中国剪纸时的情形,郑飞雁激动地说,“他们看到我们的作品很是惊讶,我们的艺术不是临摹,也不是写生,我们靠大脑抽象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作品,他们感觉到很震撼,很羡慕咱们中国的剪纸!”
多次出国展览,让剪纸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认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系主任吕蓓卡·戴维斯教授对郑飞雁的剪纸作品赞誉有加:“郑飞雁的剪纸作品线条细腻、运刀流畅,对于所剪人物和事物的细节把握非常到位。作品精彩出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被誉为‘指尖上的最美中国文化’毫不为过。”
“我不会停下脚步”
一把寻常的剪刀,一张普通的红纸,刀尖熟练酣畅地游走于纸张间,纸屑如落叶般翩翩飘落,手指生花的片刻间,惟妙惟肖的图画便跃然纸上。
在定边县飞雁剪纸艺术创研室,郑飞雁向学员们教授着剪纸技艺,来自山东的学员刘莹看得认真、学得仔细。
“山东是刀刻的剪纸,定边是剪刀剪纸,各有各的不同与魅力。”刘莹说,“郑老师作品纤细柔美,还有她的坚持与热爱,让我对剪纸有了更多的喜欢。”
为了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郑飞雁自筹资金创建了定边县飞雁剪纸艺术创研室,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郑飞雁剪纸艺术培训班,培训学生3000余人,培训爱好剪纸的妇女80余人。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剪纸,看到剪纸的魅力。”郑飞雁说,“有更多人学习,才会继续传承。”
近年来,受市场环境、机械化剪纸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手工剪纸艺术品面临窘境,为此,郑飞雁也尝试在延续原生态古老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新鲜元素,更好地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郑飞雁相信,无论时代怎么更迭,剪纸总会落地生根,在旷达与豪迈中生发着淡雅与从容。
“未来剪纸不能光靠剪原作来经营,还要研发衍生品,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我们的剪纸。”郑飞雁说,“传播这项指尖艺术,我不会停下脚步。”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