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城市社区,着重打造标准化、智能化体育场馆;在农村社区,将运动基础设施修建与绿水青山充分融合。二是区分区域发展程度开展建设。在全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县,先试先行开展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形成标准化模式后,在社区体育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推行。同时,通过鼓励医疗机构、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科研机构等下沉社区,提供个性化、定制化运动健康服务。
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应结合省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内容,实现社区居民健康基础信息与体质监测、健康辅助等社区服务相结合、共享、提升的效果。双元共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将实时监测和分析居民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数据,结合基础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运动健康服务。
三、健全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工作机制,打造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运行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体育、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的职责与任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确保事项推进有牵头、有回应。通过推进医疗机构、高等体育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协作,打造医疗保障、健康专业、服务全面的组织网络,并出台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运行监管与评估标准,定期开展评定,以提升服务质量和动态化需求应对。
四、将“体卫融合”理念与健康类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对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康复、运动处方等运动与健康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政策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开展社区运动康复工作打下基础。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