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3-18 08:55:26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去年9月,省政协组织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及相关厅局负责同志联合组成常委视察团,先后赴我省宝鸡市和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等地,通过听取有关厅局和地市相关工作情况通报,深入多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全面了解我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对策。...

  □ 省政协办公厅联络处

  根据省政协年度视察考察调研安排,去年9月,省政协组织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及相关厅局负责同志联合组成常委视察团,先后赴我省宝鸡市和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等地,通过听取有关厅局和地市相关工作情况通报,深入多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全面了解我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对策。

  存 在 问 题

  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江苏、浙江等东部人才强省相比,在投入强度、政策支持和落实力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人才配置的结构和布局还需优化。一是高层次人才比较匮乏。产业领军型、创新型人才和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仍非常短缺,特别是新兴产业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高精尖缺”人才匮乏。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省高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创新人才数量较多,但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相关产业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仍然极度缺乏。三是分布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囿于工作待遇和环境等因素,西安市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其余地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竞争优势不强,面临着现有人才不足和吸引人才乏力的双重压力。

  (二)企业作为承载人才主体的格局还需提升。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也是企业,应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但目前我省科技创新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自身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吸附人才的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从企业类型来看,以大型国有企业和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具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少之又少,规上国企政策性约束较多,研发中心规模不够,引才留才能力不足。

  (三)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一是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企业主体、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人才团体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中参与度还不够高,未能真正实现人才工作由政府“一家忙”到“大家上”、从“一对一”到“组团式”的转变。二是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还不够优不够精,政策的精准性、协同性、科学性还有待提升,尤其是柔性引才方面还需要更加高效的新机制。三是人才评价制度还需深化,分类分层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加之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不多,聚集资源和吸附人才的能力还不强。

  (四)招才引智的力度还需加大。一是人才投入强度有待提高。从我省公布的人才政策清单看,现行激励政策在资金激励、住房福利、生活补贴等方面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吸引力不足。二是政策创新性有待提高。现行政策在高层次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技术持股、股权激励和薪酬待遇等方面探索实践步伐还需加快。三是政策兑现力度有待提高。

  意 见 建 议

  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强化顶层设计,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以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陕西人才特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抢抓重大机遇,促进全域协同发展。一要积极抢抓国家“3+N”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的重大机遇,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立足国家所需、陕西所能,充分发挥秦创原引才聚才优势,争取纳入第一批建设名单。二要强化省级层面在区域产业谋划布局、政策统筹、要素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协调作用,引导各市结合自身比较优势,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完善差异化错位布局,因时因地实施更加精准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要强化协同意识,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围绕省市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整合资源,深入推广“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攻关模式,切实把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平台建设,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一要进一步完善省级部门秦创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任务协同推进机制,定期协商、调度、破解重大问题,发挥秦创原总窗口的总统筹、总牵引作用,加快地市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着力提升建设效能。二要把握国家重大部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落户陕西,全力支持西安高标准建设“双中心”。三要依托优势高校院所和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痛点”和创新成果转化“堵点”共建研发中心,推广“校招共用”和“飞地经济”模式,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三)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引才活力。一要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大工程,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吸附能力。二要立足市场应用,加大对企业开展科研的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聚集。三要畅通科技创新人才转化为企业家的通道,对成长性好、创新潜能大的科研团队加大扶持力度,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四要通过“全球秦商大会”等大型商贸活动,全面拓展企业家和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衔接有序,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一要围绕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重点产业链提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专项资金投入,出台更具竞争力、更强针对性的引才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采取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引进更多高端人才、顶尖人才。二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加大省杰青、青年基金等计划的项目数和资助力度,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项目中担纲领衔的比例,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助推一批省级人才成长为国家级人才。三要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有利于创新的评价制度,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进一步为科技创新人才松绑放权,同时深化“三项改革”,实施“高才高薪”“效益提成”“科技分红”等多元化的分配模式,适时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参与分配机制,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

  (五)加大宣传力度,用心用情优化服务。一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西迁精神感召人才,让“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成为广大人才的共同心声。二要加大引才政策宣传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国内外知名人才机构合作,举办路演等对接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陕发展。三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和效率,强化省市联动、无缝衔接,全力推动各项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增设海外人才绿色通道,在落户、购房、子女入学、就医以及公司注册、税务、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尊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编辑: 吴佳蕊

相关热词: 省政协 人才强省 科技创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