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谋发展、惠民生。2月19日,汉中市汉台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来自不同界别的9名委员联系区情实际,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聚发展之力。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推动重点产业延链强链补链的“不竭动力”。汉台区政协常委、民革汉台区委会主委龙丽霞建议,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国际国内500强等实力企业,创新运用市场理念和“投行思维”,瞄准“大高外强”项目、行业领军企业,强力招引落地一批延链条、利长远的外资项目。同时,盘活存量,利用存量吸引增量,使闲置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实现资源再利用、效益最大化。
围绕汉台区“工业强区”战略,汉台区政协常委、民建汉台区委会主委罗娟建议,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出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与创新力度的财税优惠措施,在工业发展基金中设立支持工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用于重大研发创新项目奖补。同时,聚焦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清洁能源及智慧电网建设、现代智慧农机装备制造体系建设等领域,精准谋划、积极招引项目,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区域工业经济创新突破注入新动能。
民营经济在拉动区域经济、增加社会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台区政协委员、汉中脑安康复医院院长刘大忠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对符合产业发展的优质民企,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推动银行、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改善人才供给保障,打造引才“强磁场”;鼓励民营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逐渐受到关注。汉台区政协委员、汉台区巩固衔接办社会帮扶组组长李萌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汉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仍存在队伍依然薄弱、农民兴趣不足、培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等问题。
对此,李萌建议,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协同等形式,鼓励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企业面向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培训;加强培训形式创新,推进“互联网+农民培训”模式的深入使用,使广大农民学员在家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采取“外聘”与“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
在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下,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汉台体育城的发展增加活力、拓展格局、提升决策力?汉台区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郝勤建议,要依托大数据实现多元产业跨界整合,以多元化休闲形式为载体,整合体育城市周边相关娱乐、教育、医疗、旅游等资源,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与拉动作用;将城市体育休闲、健身服务、医药养生、旅游购物等多种业态汇聚在城市体育平台,形成产业互通、信息共享的城市体育综合服务模式。 同时,打造体育城市智慧运动健康数据平台,将体质监测、健身理疗、户外康复、民间赛事、体育文化宣传等服务相融合,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运动健康理念。
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汉台区政协委员、武乡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彬建议,要发挥好学校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握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建设融合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的德育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做学习型家长,言传身教,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强化监护责任落实,精心守护他们健康成长。(记者 谢昊天 康斌)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