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片绿色的林海诠释信仰的力量

2022-09-26 15:25:12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在陕北有一个人用一株小树苗点燃了绿色的梦想,四十年在沙海中坚持将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4.5万亩的浩瀚林海。四十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在沙海中奋战的主人公来说就是14600个日夜的坚守,这个坚守半生的主人公就是靖边县的治沙英雄郭成旺。...

  在陕北有一个人用一株小树苗点燃了绿色的梦想,四十年在沙海中坚持将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4.5万亩的浩瀚林海。四十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在沙海中奋战的主人公来说就是14600个日夜的坚守,这个坚守半生的主人公就是靖边县的治沙英雄郭成旺。

  上世纪八十年代,毛乌素沙漠中的毛团村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因为儿媳妇要坐月子,郭成旺在方圆几公里竟然找不到一根柴火做饭,他跪在黄沙梁,手里攥住一把黄沙苦苦地质问:“这老天爷是不让人活了嘛,活人怎能就这样被沙子欺负死!”郭成旺就不信这个邪。于是,他在承包荒漠的合同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动员全家一头扎进沙漠里。每天天不亮,郭成旺就和家人扛着树苗,背着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然而,在沙漠上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第一批树苗种下没多久,就被一场大风连根拔起,2000棵树苗仅存活了一棵。就是这一棵树苗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坚持还要种树。家里人说他疯,村里人说他傻,但他始终相信能活一棵,就能活十棵,百棵,千棵。

  为了种树、护树,他干脆住在了十几公里外荒无人烟的沙窝里,过上了近乎刀耕火种的野外生活。儿孙们“犟”不过老人,渐渐地种树成了一家人的大事,父亲做不完,儿子做,儿子做不完,孙子重孙子接着做。

  是的,四代人的接力,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郭成旺和他的家人用愚公移山的毅力,用“青丝变白发”的坚守,用“初心不改”的传承,让4.5万亩沙漠变绿洲。如今,这里已经是鸟语花香,林木成海。

  然而,在这片人迹罕至的绿色林海上,始终飘着一面鲜红的党旗,那是林海中最美的色彩。

  每逢“国庆”或者“七一”等重大节日,郭成旺一家人就会庄严地在林海中升起党旗。郭成旺告诉记者:“党旗照着我,心里就亮堂,心里有了党员标杆,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

  看到党旗,老人不禁回忆起十二年前入党时的情景,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和共产党同龄,看着共产党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大的牺牲!真的太不容易!如今这么美的社会,哪一点不是咱共产党打拼来的,我和共产党血脉相连,知根知底儿,所以哪怕90岁,哪怕是全中国入党年龄最老的党员我也要入党,入了党我的心就有了着落。”

  多少年来,郭成旺一直在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以沙为基,以树为錾,用双脚在沙漠里踩出16万公里的足迹,相当于绕赤道整整四圈,他用治沙的脚步丈量了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精神境界,他给儿孙安顿等百年以后就把自己埋在这片林子里,他要化作绿肥,与树长眠。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更换了25面党旗,唯一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和信仰。

  去年,这位老人度过了他一百岁的生日,一家人欢声笑语,突然老人的眼圈红了,他望着坐在对面的儿子,孙子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你们跟着我受苦了,心里怨吧?儿孙们一下愣住了,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犟板筋还有这般柔情,儿子郭喜和连忙走到老人跟前半跪着说:“以前怨过您,现在儿无怨”。是啊,一个“怨”字是老人对家人的愧疚,一个无怨是郭家四代人无悔的坚守。

  凭着这份坚守和忠诚,郭成旺先后获得中省市等十多个奖项。他的感人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但最让老人欣慰的不是这些“军功章”,而是子孙和他治沙一条心,他高兴的是:治沙事业有了接班人。绿色的故事仍在延续,红色的基因仍在传承。

  在陕北大地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像郭成旺一样的治沙造林英雄和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在党的带领和政策指引下,他们战天斗地、矢志不渝,共同在中国西北的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实现了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祖脉,守护着黄河母亲的生态血脉,守护着祖国的靓丽北疆,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记者 许鹏 通讯员 樊悦)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信仰 林海 治沙英雄 郭成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