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府谷县木瓜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八个一批”要求,全力抓好应脱尽脱任务,严密实施动态监测工作,实现了全域提升的总体目标,如期完成64户79人在册贫困户的脱贫任务。同时,该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新层面,真正体现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的全新理念;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脱贫群体与其他群众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迈向新生活。
设施农业让脱贫户的日子过得有尊严
在木瓜镇阳坬村,新建成的蔬菜大棚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椒,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果。
正在里面聚精会神绑架子的村民张进关手法娴熟,笑容可掬。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就是村里的在册贫困户,无论是从精神状态,还是举止言谈上,根本看不出任何贫困人口特有的沉重与恓惶。
张进关告诉笔者,他在村里也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之前在外面的企业打工当会计。由于突发脑出血,他不但失去了收入稳定的工作,还花费了很多医疗费,进入贫困户的行列。虽然在政府的帮扶下衣食无忧,但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总觉得自己像废人一样,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现在就完全不同了,不仅在家门前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能领到八十块钱的薪水,重要的是这些大棚也有自己的一份,完全没有给别人打工的感觉,总算是把做人的尊严给找回来了。
笔者在村主任张总兵那里了解到,这些大棚是镇上争取来的扶贫发展项目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支部+农业企业+高效农业+贫困户和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农民不懂技术,无法自己面对市场的问题。大棚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由农业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合同中一条必须履行的条款就是接纳村里的贫困户就业。
这个项目,可以让两个居民小组的24户72人直接受益,贫困户8户17人通过分红获得固定收入,7户8人就业,每年可获取收入六千多元。
动态监测及时把遭遇意外的人员从贫困边缘拉回来
在后大梁自然村走访时,笔者走进一户人家,不仅院落整洁,而且牛羊成群。一看就知道属于农村的那种富裕户。但跟户主王五十四攀谈才知道,他是属于那种差一点就进入贫困户行列的人。
他的家庭情况原本就比较特殊,妻子和儿子有轻微智障。他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家里的全部开支靠他一个人在外打工维持。不幸的是,他发生了意外,受了伤无法打工,全家人一下子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偏偏当时女儿考上了大学,急需要一大笔学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下子就让这个勤劳朴实的汉子坠入绝望的深渊。
村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并把情况反映到镇上。镇上派出干部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并鼓励他在村里创业。很快王五十四就成了公益特岗人员,有了每月600元的固定收入,并获取了一笔贷款,开始发展养殖业。现在,他的养殖场已经达到16头牛、26只羊的规模,经营利润远远超过了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收入。
今年,该镇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共落实公益特岗35人,帮助就业21人。今年春夏府谷县经历严重旱灾,作为纯农业镇的木瓜,村民因为无法种地而焦虑,镇上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开展“送水到田保春耕”活动,累计送水300余吨,将农户因天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进入木瓜镇地界就会看到公路两边的庄稼长势喜人,好像严重的旱灾并没有什么影响似的。当地农民告诉笔者,因为镇上送水保春耕,川道地区浇水点种,保证了种子的发芽率,直到雨季到来庄稼开始疯长,就有了现有的成色。
让人意外的是,木瓜镇不但川道地区庄稼长势好,就连山梁峁坬的庄稼也跟风调雨顺的年景一模一样,好像对这片土地对天灾有天然的抵抗能力一样。到了王家峁村,所有的谜题立刻就解开了。原来山地抗旱性能好不像川道地区那样得益于浇水点种,而是因为科学耕植。镇上争取到了千亩绿色有机糜谷种植基地项目,采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增强了抗灾害能力。
镇村干部操着家长的心做着管家的事
木瓜镇镇长张玺对笔者说,扶贫工作进行到现在的阶段,已经不单单是让贫困人口脱贫那么简单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跟所有的群众一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继续向前走。
今年,木瓜镇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把脱贫攻坚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全镇完成19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争取到800余万元资金,实施扶贫项目27个;在全县率先成立经济联合总社,进一步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高效设施农业,在常塔村成功试种两棚樱桃,盛果期每棚收益可达10万元;委托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全力推进“两品一标”认证,打造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万亩糜子基地和两个千亩有机糜谷种植基地;重点完善消费扶贫链条机制,为农民开辟市场,通过在县城设立农副产品直营门店等途径,推广销售小米、黄米、豆类等农副产品,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记者 许鹏 通讯员 白漠)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