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文化苦旅》

2020-10-13 11:22:50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闲暇之际,静心品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新版),离第一次拜读已有十多年了。...

  闲暇之际,静心品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新版),离第一次拜读已有十多年了。这是余秋雨先生1992年的作品,新版于2013年进行重新修订,该书不仅在“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中位于前列,也在“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中排名靠前。这本文化散文集是作者游历中国、世界的所见所思所想,他在书中表达了对文化的关怀和反思,也展现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究和理解,宏大历史、个体命运与日常生活都在这里碰撞交融,启迪哲思,引发情致,也激发更多人去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掩卷长思,再读《文化苦旅》带给我的却是别样境地,愈发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从中读懂更多的是中华文明的荣辱兴衰、国人的家国情怀、文人的气节风骨,让人眼界大开、身心超然,情感又一次得到升华。

  一、于历史激荡中观文化兴衰

  书中第一部分“中国之旅”的《我的山河》《莫高窟》《西域喀什》《道士塔》等几篇文章,既从大的历史视角来思考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把冲突和交融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又从历史某个鲜活的角落来窥视文明的兴衰更替,饱经磨难的中国文化步履艰难的跨越千年时空。不论是包容美丽的喀什、杭州,还是惨遭浩劫的莫高窟,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讴歌了中华文化的浩博壮丽,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灿烂、最伟大的文化,即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其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坚守文化自信”相符合的。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我国已经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无疑起着重要支柱和精神基因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段时期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我们曾一度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很多外来文化、落后文化登堂入室。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认识到加强文化自信对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做到从容自信、清醒自励,不随波逐流,始终在理想信念上坚贞高远,在价值追求上坚定执著,学做一名真正的文化传人。

  二、于细微点滴处见家国情怀

  余秋雨在引导我们走向文化深处的同时,文字背后也流露出沉重的家国情怀。《道士塔》中的主人公是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掌管着敦煌数千年文明宝藏的的洞门,大量的宝藏损毁或流落外乡,作者对此不由得发出无奈悲叹,恨当时国运衰弱,文物命运往往难以逃脱摧残与掠夺的处境。《风雨天一阁》中范氏家族不为名利,不事权贵,良好的家风传承让范氏后人把守护藏书楼当成宗教般的信仰,天一阁终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作者对此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感动。以物寄真情,作者所有情绪的深层都指向——家国情怀。家国一体、家国同心,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无论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还是放眼当下,“国运”和“家运”从来都是息息相关。今天,面对西方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的高压,我们经受了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始终谨记“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朴素真理,把家国情怀作为心中鲜明的底色和前进的动力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自觉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让家国情怀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传承好家风,涵养好作风,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的良好观念,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三、于磨难砥砺中养气节风骨

  中国文人历来重气节。余秋雨在书中对苏轼、王国维、巴金、谢晋等文人的人格特征和情感精神历程进行详细描述,正如他所言“成了一曲恒久而遥远的绝响”。苏轼一生三起三落,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表现出旷达超逸的人生态度,这正是众多文人士子的真实写照。而今,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更要注重“养气”修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我们做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一是要修正气之身。坚持把理想信念作为立身做人之本,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道德修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坚守住一个党员干部的底线,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二是要修担当之身。要紧紧围绕地方改革发展大局发力,牢固树立“有责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思想,立足本职岗位干工作,不推诿、不扯皮,干出实打实的新业绩。三是要修规矩之身。常怀自省之心,常思克己之道,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守住小节、守住初心,绝不跨越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

  《文化苦旅》自问世以来,虽争议颇多,但仍传唱不衰。书中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民族的深层文化,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时常读读。(安康市政协 吴广平)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文化苦旅 读书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