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活手巧财路宽 ——郭卡卡巧手手扎牢致富“金扫帚”

2020-06-04 17:48:27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群众迸发出的内生动力如同大海波涛,冲刷掉了贫穷的印迹。近年来,神木市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干事创业浪潮中去。...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群众迸发出的内生动力如同大海波涛,冲刷掉了贫穷的印迹。近年来,神木市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干事创业浪潮中去。

  选好产业 主动告别“等靠要”

  郭卡卡,神木市西沟街道灰昌沟村人,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郭卡卡的妻子常年患有慢性病,为了照顾生病的老伴儿,郭卡卡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种地务农,日子过得紧巴巴,虽是贫困户,但郭卡卡经常说:“我们不能只等政府扶持,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真正脱贫,过上好日子”。

  2016年,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郭卡卡自己有扎扫帚的手艺,扶贫工作队为郭卡卡申请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用来发展扫帚手工作坊,郭卡卡说:“那个时候正好要去内蒙采购原料,手头里没多少现钱,申请贷款来我这儿考察了一回,说我符合小额贷款的条件了,马上就能给我办理,一下就把当时的困难给克服了。”

  当年郭卡卡的纯收入就突破4万元,顺利脱贫,退出贫困户序列。2017年郭卡卡被市里评为“光荣脱贫户”。

  灰昌沟村第一书记郭考平说:“郭卡卡有扎扫帚手艺,也有发展扫帚产业的想法,但是资金不够一直启动不了,正好咱们扶贫上有相关的扶贫政策,驻村工作队就赶紧联系银行,给郭卡卡贷了五万块钱,解决了郭卡卡的燃眉之急,当年郭卡卡的扫帚卖了一万多把,纯利润就有五六万块,当年就脱贫了,2017年郭卡卡被市里评为光荣脱贫户。”

  最初郭卡卡扎的手工扫把销量并不好,一把也才卖个几块钱,但郭卡卡始终坚信质量才是第一位的,坚持严把原料关,亲自去内蒙五原等地采购扎扫把的原料——竹基,精细制作流程,现在郭卡卡的扫把质量越来越好,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扫帚订单不断,根本不用愁销路。

  郭卡卡说:“一开始那会儿一把才几块钱,不好卖,就这样卖了一年,后来扎的扫把越来越好,现在一把能卖十几块,用过我的扫把的客户后来都成了回头客,超过一百把扫把我会送货上门,现在根本不用愁销路,订单也多。”

  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和村领导班子成员也经常隔三差五到郭卡卡家向郭卡卡两口子解读扶贫政策,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得知他们的扫把订单都是以散户和小商店为主时,扶贫队的队员们就主动做起了扫把“代言人”,和市里的厂矿企业和园林、环卫等部门对接,多方设法帮助郭卡卡拓宽扫把的销售渠道。

  灰昌沟村扶贫专干李志军说:“咱们神木环卫所每年有十万把的需求量了,我们村准备以扫把为抓手发展壮大咱的村集体经济,办起扫把加工厂后,扎好的扫把就能销往环卫所,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正在院子里焊接扫把铁圈儿的郭卡卡高兴地说:“去年扎扫把用了28吨竹基,今年也20来吨用的不多了,还不够,还得去订货。马上又得去内蒙订货,订金都给人家付了。”

  开拓思路 脑活手巧激发无穷创造力

  郭卡卡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很健谈,头脑灵活,敢想,敢干。最开始郭卡卡扎扫把从选料、修苗、分类、捆扎、铺苗、编扎、切割、疏理等环节全部都是纯手工作业。扎一把扫把要50多分钟,郭卡卡一心想提高工作效率,用机械来代替手工,后来郭卡卡就去包头的扫帚厂考察了一次,萌生出了自己制作扎扫把机器的想法,于是郭卡卡买回了电动机、液压泵、换向器、分配器等零件,通过不断观察、摸索,竟做出了自动转线机和扫把编扎切割机。

  郭卡卡说:“前些年去了一趟包头的扫帚厂,就考虑扎扫帚好利润,咱们也能做,首先就自己做的这个机器,反正自己就想方设法做的,一开始弄铁丝圈的时候就一个人在院子里把铁丝拉开,再手工转成扎扫把的铁丝圈儿,电力局不是有那个转线的机器了?所以我就萌生了自己制造一台转铁丝的小机器,我就自己做了一个小的,液压泵是在旧的四轮车上卸下来的,换向器是买的,500多,电机是玉米脱粒机卸的,买了一根槽钢,再就买了一些零碎物件,自己电焊而成的。用平板车的轱辘,半个轴承,再电焊一个架子放起来就好了。”

  在郭卡卡的老伴儿张花眼看来,老伴儿脑活眼亮,心灵手巧,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是村民的好帮手。

  张花眼说:“他心可灵了,我们队里面那些抽水设备坏了就叫他了,他一修就好了,群众们就能浇水了。扎扫把也好几年了,以前扎扫把都是纯手工做,太费劲,后来老伴儿就自己捣鼓地做出来几台机器,这样扎扫把快多了,人还省点劲。”

  在郭卡卡的扫把手工作坊,到处都是堆满了做扫帚用的竹基,郭卡卡两口子正在打苗、铺面、捆把……眨眼的功夫一把崭新的扫帚就扎制完成。一旁的墙壁上,做好的扫帚堆码得整整齐齐。

  近几年,郭卡卡的扫帚加工厂不断发展壮大,产销双增。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灰昌沟村脱贫致富的模范代表。扎扫把剩下的竹基大多被老伴儿用做了取火做饭的燃料,但郭卡卡认为,竹基的用途远不止这些,郭卡卡说:“自己凑了两万块,再贷上两万,想买20头牛,牛棚也搭起了,我自己还种着玉米,剩下的竹基也就能循环利用了,和玉米秸秆按比例配成饲料喂的牛还好。”

  复杂的扎扫帚手艺在郭卡卡手中变得异常简单轻巧,说话间老郭就把一把簇新结实的扫帚扎好了。

  抱团发展以点带面扎牢“金扫帚”

  郭卡卡的扫帚由于扎制精良、经久耐用且因手艺独有而打开了销路,在神木本地广受欢迎,现如今郭卡卡的扫帚手工作坊定期都有固定客源来村里收购,销路不愁,保守估计年收入14万左右。

  在自身发展扫帚加工作坊的同时,郭卡卡还不忘带领身边的贫困户、困难户脱贫致富,先后吸纳了灰昌沟村、圪柳沟村的5户贫困户、低保户参与扫帚加工,带贫益贫效果明显,使贫困户和困难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意识明显增强。

  要发展壮大扫帚产业,必须抱团发展。灰昌沟村是西沟街道唯一没有矿产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集体经济薄弱村。随着他的扫帚加工作坊的发展壮大,今年他的扫帚加工作坊被神木市人社局认定为“社区工厂”。

  近年来,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灰昌沟村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线,以“兴产业、壮集体、促脱贫、求发展”为抓手,通过“政府+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区工厂+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创业+就业+脱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与贫困户脱贫互利双赢。

  灰昌沟村第一书记郭考平说:“郭卡卡扎得扫帚非常好,口碑好,销量好,他的厂子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咱们贫困村四支队伍就和他本人商量,他也是非常支持咱们村集体的发展事业,郭卡卡也同意将他的手艺和他的经验贡献到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中来,带动其余贫困户和村民发家致富,今年我们就着手打造扫帚加工厂。”

  通过郭卡卡扫帚加工厂带动,以点带面,打造属于村集体股份经济的真正“社区工厂”。政府资金注入扩大扫帚加工厂规模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运行管理,“社区工厂”负责扫帚、拖把等生产、加工环节,优先录用本村贫困户就业,聘用光荣脱贫户郭卡卡为“社区工厂”厂长,负责生产加工技术,组织培训一批贫困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实现村集体产业创业,贫困劳动力脱贫就业。该“社区工厂”预计8月份建成,10月份投产。

  灰昌沟村第一书记郭考平说:“打造扫帚加工厂,一方面我们争取企业帮扶资金,第二方面争取扶贫资金,第三方面资金就是通过群众自筹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每户入一千块钱,以股份的形式给他们兑付,现在扫帚加工厂正在建设过程中,投产后,扫帚加工厂年产量初步预计十到十五万把,纯收入在100万元左右,这样的话每个村民一年增收1000元。”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不得,一个个火热的拼搏场面,一群群最可爱的人正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编织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距离梦想越近,挑战往往越大,越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现在一技在身的郭卡卡,精气神儿更足了,他将和灰昌沟村的贫困群众一道甩开膀子,奋力奔向新生活!(张利芳 呼彦)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郭卡卡 神木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