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丨“创新之星”——张学

2019-11-14 21:58:06  来源:延长油田  


[摘要]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七年来,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总结出各种适用于石油生产设备维修维护方法;七年来,他在工作中钻研技术、搞革新创造,先后攻克技术难题2项,小改小革10多项;七年来,他把青春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石油行业,2013、2015、2016被培训中心评为优秀学员、青年岗位能手,2011、2012年度被评采油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被采油厂评为降本增效先进个人,被采油队评为“创新之星”,他就是新安边采油队维修站电工——张学。

  “干什么就得琢磨什么”

  张学,现为新安边采油队维修站电工、新安边采油队小改小革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之一。

  他1981年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石洞沟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老家他读完了小学和高中。2010年12月参加工作,成为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的一名采油工。

  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学来说,参加工作前对石油生产知识一窍不通,甚至连电路图和机械制图都看不太明白。参加工作后经过了简单的培训就被分配到了生产一线,面对着各种自己从未见过的大设备,一开始他心里战战兢兢,不知从何处下手。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有心的人。他有一颗上进的心,有一颗干不好好工作、绝不认输的恒心,于是,张学到书店买来了许多有关石油生产的专业书籍,每天在业余时间遨游于书本之间。说实话,这些专业书籍开始时对于高中毕业的他简直就像天书一样,什么都看不懂,大脑是一片空白,不知从哪里看起。于是,张学便向单位的技术人员请教,并不辞辛苦地跑到十多里远的井场向经验丰富的老职工请教,并在实践操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通过半年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他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长进,实际操作技能也有了提高,对于石油行业的各种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了解得十分透彻,由原来的“一窍不通”变成了“轻车熟路”。

  这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张学蜕变的过程,他也由“一张白纸”演变成了“美丽的图画”。单位的同事看到他的变化,都纷纷伸出了大拇指,尤其是那些不注重学习的同事们也开始眼红了,掀起了一股学技术的热潮。

  “干什么就得琢磨什么。”这是张学的口头禅,也是张学在工作中的真实表现。话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坚持始终,实属难能可贵。 工人“发明家”

  由于工作优秀,吃苦耐劳,2013年,采油队任命张学同志为韩梁采油区队副区队长,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采油区队副区队长,张学深知自己肩上责任有多重。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他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先后认真学习了《采油工程》、《机械采油工程》、《采油工》等十几本书籍,较全面地掌握了地面、地下有关采油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他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喜欢用新视角、新思维去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点难点新问题。一次,他发现更换抽油机电动机,难度过大,易造成人身伤害,是明显的安全隐患。为此,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牵引式起吊装置”,不但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节约了时间,还保证了人身安全,每年可实现节约20余万成本费用。

  2015年,国内国际石油行业下行严重,石油行业进入了整体的严冬季节,延长集团提出了“三改三降三坚定一确保”的整体战略部署,面对严峻的形势,张学又在占生产费用比重最大的动力费上动上脑筋,在保证日产量一定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利用皮带轮传动原理,将原22KW电机换成11KW小功率电机,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皮带轮,实现增速或减速的目的,通过传动比的调整,降低输出转速,减少冲次,降低对设备的磨损程度,延长了油井免修期。该设备在薛天池区队6322-4井试用行后,平均每口井的修井频次由1.7次/年降为0.8次/年,每次修井费用为12000元,因此,每口井平均年修井费用节省10800元。同时通过电机的更换,使得设备的耗电量减少,每日用电量由原来的110度降为60度,以0.7元/度的耗电单价计算,小功率放大装置在6322-4井节约的费用约为35元/天,年节约电费用12775元。通过反复的改进和论证,2016年该设备在全厂由机修车间加工100套推广使用,预计年节约费用约二百叁拾万元左右。

  2016年,作为“小改小革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的张学,发现采油队检泵房的工友们在用改锥一点一点的敲击着泵筒,泵筒内的积垢却丝毫不动。经过详细的分析,张学发现,六米的泵筒内活塞的运动冲程只有四米,由于原油的混合液体成分不同,通过长时间的运行,部分泵筒下方一米左右被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钙等矿物质结晶形成污垢影响泵的正常运行。检泵过程中,由于结晶体的硬度太大,两个泵检工只能用改锥一点一点的敲击清理,检这样一台泵,需要一天多到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面对这种困难,张学通过一个多月的摸索和设计,发明了“抽油泵除垢装置”,利用小电机通过减速带动合金钢钻头360度旋转的原理,来清除泵筒这些顽固的积垢。试用行以来,效果非常明显,对于这样顽固难清的积垢,现在一个检泵员利用“抽油泵除垢装置”三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这样积垢难以清理的检泵工作。检泵房有了“抽油泵除垢装置”后,由原来的两名专职检泵员调整为一名专职检泵员来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能轻松地完成工作,降低了工作强度,也缓解了采油队人员紧缺的矛盾。

  在工作之余,张学先后还发明革新了简易式配电柜、安全式刀头闸离合棒、车载式航吊、气顶式加药装置、齿轮泵防喷装置等多个项目。

  爱岗敬业当先锋

  2012年的11月份,新平13、14、18进入投产期,因为费用紧张,采油队停止了外协队伍的施工,安排维修站自己施工,接到任务后,作为电工的张学重新拿起了焊枪和焊工们一同连接这些新井的输油管线。当时正值严冬寒月,风大天寒,但是为了赶工程进度,他和工友们从队上带上了生活用品,吃住在这几个井场上。冬天北风刺骨,帽沿四周、眉毛胡子都结满了白霜,穿着厚厚的棉工服,还冻得瑟瑟发抖,1个小时、5个小时、10个小时……但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使出浑身力气挥舞着手臂,拖着冻得发抖的双腿,顽强的坚守在生产一线的施工现场。

  面对困难,张学带着勇往直前的拼劲,主动承担攻克最难于解决的问题。针对管线连接过程中存在的罐体和管线相邻地面距离不够连接困难、导致焊缝不美观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他在对罐体和管线的连接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测算之后,破除冻土,下挖施工坑道,仰面躺入坑道,进行弧形焊接施工。经过一周的努力,保证了新井全面、顺利、按时投产。

  这样连续施工的例子,对于张学来说只是平时工作的家常便饭。2013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降临新安边采油队生产区域。采油队号召大家抗洪自救,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时任韩梁区队副区队长张学,带领着工友们忙于疏通道路,恢复被暴雨毁坏的井场,尽最大的可能将生产出来的原油组织发运……当时,孩子在家淋雨感冒,高烧39度嗓子发炎,饭都已经吃不下去了。听到电话那头孩子的声音“爸爸我快有20天没有见你了,我想爸爸了,你回来带我去钓鱼吧”,张学心如刀绞。但是为了不影响采油队的灾后自救工作,他愣是没有向队领导请假,连续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45天。直到自救工作完成后,才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

  岗位成才保生产

  2016年6月份,采油队按照厂级要求,开展扁平化管理改革试点。为了整合资源,使员工最大的才能得到发展,采油队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的调研,决定成立“小改小革创新工作室”,并抽调张学作为“小改小革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牵头带领大家以精细化材料管理、盘活废旧材料资源、狠抓节能降耗为切入点,把技术创新和小改小革作为促进节支降本的重要方式,将生产现场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课题,进行学习研究。组织职工开展攻克一项技术难题、创新一项操作法、推广一门新工艺、转化一项新成果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小改小革推广使用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攻关。

  “小改小革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研发了抽油机节电装置、齿轮泵改装、活动式行吊、井口防盗装置、井口防偏磨装置、安全计量尺等创新项目,目前已在采油队进行实验阶段,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效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往昔感慨万千,但是更加坚定了张学同志对未来的信心,他一如既往的刻苦努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先进的理论,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好的服务采油厂,服务采油队,不断创新,奋勇前进,为采油厂实现内涵式的发展而努力着。

编辑: 高三宝

相关热词: 油田 创新 张学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