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志:在横山区新闻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2019-10-28 15:51:44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很高兴受横山区委宣传部的邀请,来和大家共同探讨新闻写作。说到新闻写作,我的确是门外汉。大家都是新闻工作者,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我的工作履历中没有从事过新闻工作。但...

  很高兴受横山区委宣传部的邀请,来和大家共同探讨新闻写作。说到新闻写作,我的确是门外汉。大家都是新闻工作者,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我的工作履历中没有从事过新闻工作。但我在七、八十年代曾经当过业余通讯员,那完全是生活所迫。七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还是临时工。月工资30元,交生产队12元计工分,剩余18元作为伙食费和日常生活费用。由于驻社工作队材料员天天在机关上灶,伙食费每月都在15元以上,有时高达18-19元,甚至20元,自己还要买书,买衣服,买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往往是遮前裸后,提襟见肘,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是向报社广播站投稿。以此来清还债务,聊补生活所需,结果投的多了,就被评为县广播站,榆林报社优秀通讯员,奖品也就是一个采访本,一支笔或一张挂历不等。但这一荣誉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是惊心动魄的,报刊登得多了,广播播得多了,稿费也就多了,有时能超过工资的一半,成为小县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业余通讯员。但我的稿件水平很差,绝大多数只能在榆林报上刊登和县广播站播出,只有少数在陕西日报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人民日报上只登过一条消息。八十年代转正后,由于结婚欠了500多元外债。月工资也只有33元,为了还债,还得重操旧业继续投稿,直到九十年代当了县委办公室主任后,才结束这一生涯。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也只能是这一段经历所积累的一些朴素经验。因此,面对这么多的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我是在班门弄斧。唯恐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如果我的解讲还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那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下面书归正传,开始汇报我对新闻写作的一些肤浅认识。我想从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是新闻的基础知识;二是新闻的创作方法;三是新闻的创作能力;四是新闻的创作动力。

  一、新闻基础知识

  1.定义。什么是新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近发生的消息。我今天所讲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和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台、电视台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上:特指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类:按照不同的依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事实发生的状态分为: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区新闻;

  (4)按新闻的材料组合分为: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为: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4.功能:一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反映和引导舆情,二是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三是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四是提供娱乐,丰富生活。其中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信息,反映和引导舆情。

  5.特点:新闻在不同的方面显示出不同特点。

  (1)在时空上显示出:新、快、准。

  新:是指时间性,新鲜性。要求报道及时,内容新鲜,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

  快:是指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一般来讲,时间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准:是指报道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要准确无误。

  (2)在价值趋向上显示出:真、善、美。

  真:是指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其意义十分重大。一是新闻的真实性关乎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前提,不讲真实、导向是很危险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而且会因为误导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形成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的不及时、不准确,会误导群众,对基层和群众的情况采集的不真实,甚至虚假不实,会给党的决策带来错误参考。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新闻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二是新闻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获得受众尊敬和爱戴的新闻媒体,都是因为坚持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提高了公信力。相反,那些经常制造假新闻和不实报道的媒体,都要受到追责,甚至被取缔。三是新闻真实性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信誉。新闻工作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因此,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所在,职责要求,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立场,坚决做到,坚持真实。

  善:表现在善于和善意两个方面。就善于而言,一是要懂得重要性,所报道的事实对国计民生影响越大,越重要,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要务求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新闻价值越大。三是要突出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包括人物、团体、地点等)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就善意而言,它是指道德行为的对象。人性本可与为善,可与为恶,世间为善所以难者,道德行为虽根于良心,当与世俗、私欲相冲突,胜世俗、胜私欲需要极大的意志力。世俗、私欲引人朝抵抗力最低的路经走,而道德行为往往朝抵抗力大的路经走。这本有几分不自然。但世间终有人为履行道德信条而不惜牺牲一切者,即深切地感觉到善意的崇高,新闻工作者要坚定地维护新闻善意的崇高。即使负面报道,亦完全出于善意。

  美:就是新闻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新闻的价值越大,同一件新闻事实,为什么有的新闻工作者创作出的新闻大家喜欢看,而有的新闻工作者创作的新闻大家不喜欢看呢?为什么一个新闻工作者根据一件新闻事实创作的新闻大家都喜欢看,而他根据另一件新闻事实创作的新闻大家不喜欢看呢?可见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出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成花所固定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感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产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的花是红的。”我们通常把“我觉的”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是物的属性了。还比如听音乐,我们常觉的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的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是由于移情作用。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的射线。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分别了。

  同样,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如果没有花我们就感觉不出红来,如果没有音乐的节奏,我们也感觉不出快乐与悲伤来。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比如说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得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是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颗古松。白居易《春天里》“迟日江山丽,春分花草香。”黄景仁《秋夕》“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都道出了生活之美。真正的好新闻,都会把受众带到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受众的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他还是属于物的。这就是新闻美的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陈强在扮演南霸天时被群众打的险失生命,原因就在观众已经忘记了陈强和南霸王其实是不同的两个人。

  (3)在创作上显示出:知、意、情。

  一件好的新闻创作都凝聚着新闻工作者的知意情。

  知:就是知道、知识。要知道,就要有求知欲,抱有一颗好奇心。知无止尽,苏格拉底有句名 言:“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的无知。”“如果说我比别人聪明一点的话,那就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庄子也说:“知不知,知;不知知,殆。”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大智慧;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愚殆。这是因为“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对无涯,非也。”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想占有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曾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为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也就越大。”由此可见,知识越多疑惑越大。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其实不懂。”“如果你能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你就有了几分成绩,就要受到称赞。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越好。”这是因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宇宙生命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动进展中,古希腊哲人有“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譬喻。这和中国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似。既然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中。那在这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新闻并无深文奥义,它只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时、某一境特别新鲜有趣的而加以报道。我们一般人对于本来在那里的新鲜有趣的东西不容易“见”着。这是什么缘故呢?不能“见”,必有所“蔽”。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的狭小圈子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的本质和规律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面对河流,我们“抽足再入”时,并未感到“已非前水。”就是我们不懂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导致我们见到的都是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东西。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就在于他们的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朱熹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知欲、好奇心就是新闻创作中“源头活水”的探寻动力。有了它,新闻工作者才能不断地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辨别真伪,寻求真实真相真理,不断地研究学问、拓宽眼界,创作出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好新闻。

  意:即意志、意图、意识、意象。我们搞新闻创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思往往不是最好的意思,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境往往不是最好的意境,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往往也不是最美的词句。意境要经过洗练,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洗练、推敲要吃苦费力,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福楼拜自述写作的辛苦说:“写作要超人的意志,而我却是一个人!”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缺乏超人的意志。不能拼死力往里钻,只朝抵抗力低的路径走,所以终无成就。这一点切身的经验使我受到很深的感触。我觉得不但在新闻报道方面,就是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鲜有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惰性”而继续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 ,动力愈大,动的就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纵是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步减少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静止后要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用到人上面。

  人像一般物质一样,也有惰性,要想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易成功,反之亦然。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力有时是内生的。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力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的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而阻止。

  人生来是精神所附丽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抵抗力最低的路径经常是一种诱惑,我们可以说,凡是引诱所以能成为引诱,都是因为它是抵抗力最低的路径,最能迎合人的惰性。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也就算成功。希腊最大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生来口吃,一句话也说不清楚,但他抱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大演说家,他天天一个人走到海边,向着大海练习演说,到后来居然达到了他的意愿。这个实例阿德勒派心里学家常喜欢援引。依他们说,人自觉有缺陷,就起“卑劣意识”,自耻不如人,于是心中就起了一种“男性的抗议,”自己说我也是人,我不该不如人。我必须用我的意志力来弥补天然的缺陷。如聋子成为大音乐家,瞎子成为大诗人等等。孔子说的好“知耻近乎勇”。但知耻近乎勇却不就是勇。知耻而不勇,就由知耻回到无耻,永无成功之日。纸上得来总觉浅,足知此事要躬行。新闻工作者要有这种意志力。

  情:即情感、情境、情趣、情景。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都注入新闻工作者不啬情感。

  首先捕捉新闻要用情,一篇好新闻一定是一个情境完整、情趣浓厚、情景相融的有机体。这种情境情趣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好的新闻都是人格的表现。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曾子临死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嵇康在临刑前,在刑台上弹奏了古曲《广陵散》。这种从容态度,真是连死也死的不同凡响。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人格高尚去赞叹,它就是新闻的杰作。

  其次制作新闻也要情,“修辞立其诚”是新闻的要诀,一篇好新闻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虚情假意。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新闻,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美感是一种情感。美感极强的新闻,一定是饱蘸深情的新闻。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的我们注意的一点。儒家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但《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的宗旨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都是情感的东西,诗与乐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发于外的是仪表,这就使道德成为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心的情操。如果儒家的道德标准不采用“诗礼乐”等情感的方式来传播。它也就不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情感必发达,情境必伟大。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国古代的《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的仿佛置身于近代欧洲社会。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时代,这么一个情感发达,情境伟大的空前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也能够用情感反映这个时代。

  第三,取舍新闻事实还要情

  新闻工作者估定新闻事实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情境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预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发现的真理,都觉的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否则也就不会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它。“地球绕日运行”一类的科学事实和《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新闻特别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报道最能打动读者的还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

  《卖米》和《我的母亲是疯子》之所以被评为大学生最优秀的作文,全在作者注入的情感和对事实的情景取舍。农村特别是偏僻农村卖米供上学的事例以及母亲是疯子的为数不少,但为什么当地人和当事人却司空见惯了呢?说穿了,是它只给人们提供了事实,而把这个事实注入感情后,就摄魂震魄,新闻联播播出的记者走基层,报道的全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这种事我们司空见惯,但通过记者和播音员注入感情后,就十分感人。新闻工作者就是要把存放在那里的事实挖掘出来注入感情,去震撼受众。

  二、新闻创作方法

  一篇新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采访、整理、报道。

  1. 采访:就是采集和访谈。新闻事实,有的新闻工作者直接目睹,有的要访谈当事人和当时目击者。无论采集还是访谈。一要全。要广泛采访,掌握事物关联的一切情况;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了解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要把材料搞全,材料缺东少西,工具再好,本领再大,也制作不出好的新闻来。二要实。新闻实不实,责任在新闻工作者,而不在被采访者,被采访者由于立场、观点、利益等等因素都会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不实事实,甚至虚假差错,新闻工作者要认真甄别。力求访谈到真实情况,三要重视特殊性。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是人类认识秩序的两个过程。就新闻采访来讲,主要还是了解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是事物彼此区别的根据,新闻的新鲜性主要表现在事物的特殊性上。

  2. 整理。就是把采访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整理时,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条理,二是分寸,有了条理,事物才能分别类居,不相紊乱;有了分寸,事物才能尊卑定位,各适其宜。条理是联系线索,分寸是本末轻重。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一要学会分析综合。先分析后综合,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这是认识事物,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分析就是把采访到的材料逐条进行分析,综合就是分析的结果,就是在分别考察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方面和要素联结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分析不是简简单单地分,而是依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综合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合,而是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来合。要将繁杂紊乱的材料掰开、揉碎、摆正、捋顺。要分好类、排好队、归好堆、整好辈,不停地分,来回地合,边分边合,分分合合这么一个寻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二要从偶然中找出必然。偶然潜藏着必然,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新闻采访要接触大量的现象,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现象的特点是丰富而易逝的,本质的特点是稳定而再现的,只要我们留心、细察、敏感,善于研究大量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通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找到必然。

  3. 报道。新闻报道方式,一般情况下可分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四种类型。

  (1)倒金字塔式。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基本格式(除标题外)是:先在导语中写出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要素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出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段落只写事件的一个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2)正金字塔式。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取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3)折衷式。折衷式又叫新华体,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方式、正金字塔方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最重要的信息仍然在导语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这种方式的基本格式(除标题外)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然后,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4. 平铺直叙式。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三、新闻创作能力

  不要以为懂得新闻基础知识,懂的新闻写作方法,就能写出好新闻。正像宋代诗人杨万里说的,莫言下山再无难,赚的游人空喜欢,正入万重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要写出好新闻光有知识还不行,还得有能力。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我的体会是,学习文件,创作实践,总结经验,摸索提炼,有所发现。

  1.学习文件。我们历来强调学习文件,因为学习文件就是学习理论。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还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有许多都涉及到理论问题。我个人体会学习犹如服药。学习文件就是服“明白药”。文件的形成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创造发明。一旦形成,恰是简单明了的科学结论和行动指南。学习文件就是把前人和他人经过复杂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像我们新买到一款手机,首先打开说明书,然后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这就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工作实践。学习文件也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直通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长期以来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千千万万的人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才积累起来的,我们通过学习文件把这些知识学到手,要省多少劲!如果你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全部学懂弄通,你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你就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有觉悟的人、了不起的人。学习文件也是服“智慧药”。文件是理论的东西,是反映事物本质、带规律性的东西,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掌握了文件精神,就可以使我们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化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的基本办法,加强了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习文件后,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出路,给你办法。说来,学习文件也真灵,你的工作越变化,它显得越管用;你的地位越高,遇到的场面越大它的作用也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复杂,他的效力越神奇;你面对的问题越关键,他发挥的作用也越关键。学习文件也是服“进步药”。一个个伟人是如何登上政治巅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文件成就了他们的伟大。新闻创作要有预见性,预见就是根据事物内部运动的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而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前景和趋势,并不直接表现为事物现象方面,而是表现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借助文件精神才能概括、抽象,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到有预见性。新闻创作离不开综合,但综合不是现象的罗列,也不是材料的机械凑合,而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机联系的再现。要学会综合的本领,就得学习文件。因此,学习文件是新闻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和创作能力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进步的基本阶梯和正确途径。不学文件,实践再多、悟性再好,进步也很难。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接触的范围有限,“术业有专攻”。要把自己已经熟悉和掌握的东西用一般性原理概括上升到普遍性道理,离开文件的基本原理是无法实现的。我接待过许多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很有水平的记者,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各领风骚。社会上的人都说他们地位很高、水平很高、能力很高。好像只有地位高了,水平才会高。其实地位和水平、职务和本领、权力和真理是两码事。我深知他们一个个都特别重视学习文件,是学习文件带领他们走上高级记者岗位并一步步提高进步的。当然理论的影响与地位有关系,地位越高、影响越大、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习文件也是服“健康药”。据说喜欢打麻将的人,一天不打就身心发恙。这就是把打麻将溶入了生命之中,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件也是一样,一旦溶入生命中,就会迷、迷了就会信,信了就会钻,钻了就会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并在运用中尝到甜头,就会更加迷、更加信、更加钻,其它任何诱惑都无法侵入你的生命,使你的生命更强大,身心更健康,最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学习文件。战争年代条件极其艰苦时,他坚持学习;和平时期国事十分繁忙时,他坚持学习;即便病魔缠身、行动困难时,他仍然坚持学习。学习成了毛泽东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钦佩毛泽东知识渊博、才能杰出、功绩卓著时,同样也钦佩他那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崇高品格。

  2.创作实践。我们一贯重视创作实践。这是因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观点。实践是新闻创作的来源,实践是新闻创作的动力,实践是新闻创作的目的,实践是检验新闻创作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使用就是在文件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我们学习文件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神秘,而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对于文件精神,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把学习文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既是文件的自身要求,也是文件生命力所在。结合就是应用、结合就是坚持、结合就是发展、结合也是目的。离开结合谈坚持、谈坚决、谈坚定,只能是空话、大话、假话,只能是给文件抹黑乃至窒息或断送文件。只有结合实际、结合时代,才能使文件精神永葆生机与活力。客观事物本身是活生生的、运动的、发展的。把文件的基本原理、原则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现实情况相联系、相结合,求得矛盾的解决,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本身就有了发展的意义。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何既有文件都不可能成为现成答案,怎么办?只能从实践中找出路,靠实践把情况看懂,把问题找准。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靠实践深化认识,任何文件离开实践都将毫无意义。学习成绩如何,不是看你背会了多少条条框框,而是看你实践的效果如何。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如果你能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一两个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你就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我个人体会,把学习文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创作实践中,学习文件,好处很多。一是容易懂。光啃文件容易被唬住。这是因为实践高于文件,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意义。我们对实际情况比较了解,结合创作实践去学习,可以打破文件的神秘性。许多文件上讲的问题可以用列宁说的那种最平凡、最常见、每天碰到无数次的小事去理解,用自己最熟悉的实际去理解,就比较容易弄清楚。譬如,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是具体?列宁讲,具体之所以为具体,表现为过程,表现为综合,表现为质的多样性。什么是质的多样性?这在字面上理解比较费劲。如果联系创作实践去理解就比较容易。比如,货币是什么?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话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买股票就叫投资,拿它来赌博叫赌资,拿它来行贿叫脏款,拿它来扶危济困叫善款,拿那它来从事宗教活动叫布施,拿它来雇佣凶手叫罪证。这就叫质的多样性。二是容易记。我们都觉得记者级别越高,记忆力越好。同样的文件我们看了记不住,他们一看就全记住了。其实,这是和联系创作实践有关系,与级别高低无关系。因为高级记者创作生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元素,在创作实践中随时运用和体验到文件精神的精髓。也就是文件的理论因子经常蕴含在记者的创作实践中。像交警、司机记交通规则,法官、律师记法律条文一样,他们实践的多,记的也多。实践的深,记得也准。而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文件学不会、难理解、记不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作、学习两张皮。没有把学习文件和创作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密切地结合起来,辩证地统一起来。不懂的,也不会用文件精神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结果文件记不住,形势看不准,问题吃不透,矛盾解不开,群众说不服,创作推不动。因此,怀疑文件精神的科学性,摇摆不定是危险的;把学习文件与创作实践相割裂、教条式理解、贴标签式应用是会误事的;拘泥于文件的个别论断、墨守成规、停滞僵化是有害的。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发展。三是容易活。因为文件一般是枯燥的,而创作实践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运动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把学习文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文件精神就会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就会物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事实。并为其提供渊源不断的生动素材和事实依据,不但能促进原有文件的理论升华,而且还会有新的创造发明。四是老师多。在创作实践中学习文件,老师就不只是文件,客观世界是老师,周围同事是老师,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更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会把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效果和丰富经验渊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成为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无穷智慧和巨大精神财富。五是时间多。因为创作实践就是运用文件、学习文件又是研究创作。创作实践的过程成了学习文件的过程,学习文件的过程成了研究创作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创作不间断,学习不间断。六是容易坚持。由于创作实践的需要,迫使我们去钻研理论学习文件,由于学习文件提高我们的创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使我们更有劲头地去创作实践,进而推动学习文件、创作实践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3.总结经验。我们特别提倡总结经验。因为总结经验是新闻创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环节。实践可以产生新闻,但必须经过总结经验这个环节。我们党的历史上两次大的飞跃都得益于总结经验。七大的总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总结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总结经验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一项工作要想不断提高,必须坚持及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深化认识,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还因为总结经验是每个人提高、进步的有效途径。我们周围有许多很好的同志,有的相互之间天赋相近、学历相同、经历相似,实干的劲头也差不多,但他们提高和进步的程度却相差很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何对待总结经验。提高快的人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包括部分成功的原因,或失败包括部分失败的理由,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总结经验,1956年李宗仁派陈思远回国商洽他回国事宜。毛泽东接见陈思远时,陈思远说,西方很重视研究您的思想,我走时就发现总统办公桌上放着您的一套选集。毛泽东就问他,您知道我一生靠什么吃饭?陈思远说,不知道。毛泽东就告诉他,我一生靠总结经验吃饭。可见总结经验对我们来说何等重要。

  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文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切实实地吃透两头。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化”?毛泽东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必须通晓中国实际情况,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有些地方、有些领导,文件一发表,经验就出来了。这种经验很值得怀疑,毛泽东同志批评这种情况为,“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

  4.摸索提炼。我们非常关注摸索提炼。摸索就是根据既有经验去探寻规律,摸索是寻找,摸索是探讨,摸索也是调查研究。提炼就是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提取出来。提炼是抽象,提炼是概括,提炼也是创造发明。摸索提炼是学习文件到发现真理或者叫创造发明的最后一公里。许多人之所以没有创造发明,就是因为只停留在总结经验上。经验具有了理性认识,但它还不完全具有理论性质;经验具有了抽象概括,但他还停留在局部的特殊性上,不具备普遍意义;经验运用于实践有时也会产生好的效果,但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用某一个具体领域的经验去解决另一领域的具体问题,很难成功甚至可能失败。正所谓橘生于南以为橘,橘生于北以为枳。

  过去有个笑话,一个举人出任县官,遇到的第一案就是一个人自己把自己的胳膀咬伤去告另一个人咬了自己的胳膀,县官一听便责罚被告二十大板,打得被告直喊冤枉。刚好巡抚去巡案,发现此案另有隐情,叫停后重新审案。巡抚发现原告的牙印向内,又于原告的牙齿吻合,断定此伤是原告自己咬的。经重新审理后,原告如实供述了他因和被告有过结,想让县官惩罚,便想了这么个馊主意。真相大白后,县官汲取了经验。他遇到的第二案是一个人的耳朵被另一个人咬掉了。当原告一上述状,县官就说,你自己咬了自己的耳朵还诬陷好人,责罚三十大板。原告反问,我自己咬自己的耳朵能探得上吗?县官回答,探不上,你不会垫一块石头?这就是把局部经验当普遍真理对待,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摸索提炼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要有材料,材料要全,不能缺东少西;材料要准,不能虚假差错。材料不全不准加工不出好产品。第二个条件要有武器,也叫工具,工具就是文件精神、理论知识。第三个条件要有加工的本领,提炼不是简单的事,要在文件精神指导下,将工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经过艰苦的思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主观臆造,而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着自然。

  5.有所发现。我们学习文件、创作实践、总结经验、摸索提炼的目的是为了有所发现。但有所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发现就是发明创造。比如刺草划破手皮,苹果熟透落地,壶水沸腾壶盖跳动,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经验。但鲁班据此发明了锯子,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些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是他们长期积累的偶尔得之。发明创造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光的本质,400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认为光是粒子,但荷兰的另一位物理学家惠更斯认为光是波。因为牛顿是英国皇家学院的院长,所以粒子论占了主导地位。200年以后十九世纪,人类有了更加先进的仪器,发现了光具有衍射效应,这个发现一举推翻了粒子论。又过了几十年,又发现了光电效应,人类遇到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最后爱因斯坦给出了解释,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解释是: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粒子和波的不同特性。发明创造就是从偶然中找到必然。偶然潜藏着必然,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人类历史表现为无数具有千差万别目的的个人活动,似乎是偶然现象的堆积,但就在这大量个人活动的杂乱现象的背后,马克思发现了隐藏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必然性。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发明创造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人类认识的特点是连续性。前人的成果就是后人的基础。发明创造是为了探寻规律、发现真理。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因为它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因为事物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局限性,任何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应当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特别注意发现新生事物,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僵化保守。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必须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前进。牛顿是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爱因斯坦是在洛伦兹等人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都有其来源。发明创造不能离开基本的原理、原则。实践证明,理性的东西懂的越多,发现真理的可能性越大。发明创造要充分发挥大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思索。人的大脑潜能很大,正常人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可以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利用的只不过10%左右,据说爱因斯坦用得最多,也就17%。大脑这个东西越用越好用,越用越聪明,像风电一样,转的越快产能越大。有的人之所以本事小、办法少、进步慢,主要原因不是脑子笨,而是脑子懒。现代科学成果绝大多数是对人脑研究的结果。如电脑、云计算、大数据都是研究人脑后发明的,以后的科学发展也集中在对人脑的研究领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大脑加工厂作用,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学习文件、创作实践、总结经验、摸索提炼、有所发现五位一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创作的方法,也是总结提高的方法,还是发明创造的方法。这一方法运用后会使人的认识不断提高、本领逐步增强、经验持续积累、发明越来越多。现将这一方法推荐给大家,以求更多同志运用这一方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四、新闻创作动力

  我上面讲的体会,大家会觉得好是好,就是太苦,怕吃不下。别怕,我再给大家推荐一种激发新闻创作内生动力的方法。这就是,把工作当事业干,把任务当机会看,把小事当大事办,把付出当资本赚。

  1.把工作当做事业干。当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工作当做事业干时,你就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人一旦有了理想和追求,就会奋斗,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你前进,任何极度的劳动你都会感觉不到累。比如,你的理想是把新闻写到极致,有了这样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你就会为实现你的理想而奋斗,就会把每一次采访创作作为一次锤炼的机会,用尽自己的心思和潜力抓住机会去拼搏,结果越干越有劲,这就是内生动力。相反如果把工作当工作干,甚至当负担,你就会感到累,感到厌烦,这样你干着干着就不想干了。这就是把工作当事业干和当工作干的最大区别。我为什么一生写材料,这当然与我一辈子在办公室工作的岗位有关系。但退休后还在写,这当然也与人们总要请我写,自己又不愿意伤面子有关系。然而真正支持我写到底的是,我把写材料当事业干了。七十年代我想通过写材料获得转正,八十年代转正后。我就想通过写材料在一个县小有名气,九十年代当主任后,本来可以不写了,但我还继续写,目的是想探寻写材料的无穷奥妙,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写到了退休,退休后大家继续请我写,我觉得这是给我继续探寻的机会,因此,写起来就没有那么累了。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有了精气神,就像十月国庆节放假出去旅游,无论怎么跑你都不会感觉到累,这要是出差工作,你早就累得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心情不一样,有没有精气神,感觉确实不一样。

  前一段时间跟几个老领导在一起吃饭,其中我的一位老领导说起,在他一生见过写材料的人员中,只有我终身写,写到底,别的同志写上二三年就要求领导提拔,最多写五年就说自己身体不行了,而我当干事写,当副主任、主任后继续写,当常委、副书记后还在写,当副秘书长后更要写,难道我就是铜铸铁浇的?关键是我把工作当做事业干了。科学家探寻科学奥妙奋斗终生,八九十岁了还探寻,根本原因也是在这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为争名次,哪里会感觉到累?因此,要想有成就,就得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

  2. 把任务当做机会看。一个人把任务当机会看时,接到任务就会迸发出无尽的热情和活力,自己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不懈努力下,任务终于出色地完成,成就感大大提升,继而信心越强劲。在完成下一个任务时又会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突破,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又随之提升。这时,任务对自己来说不是负担而是追求。每一次采访创作,每一篇新闻报道,都会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平凡的世界》中记者田小燕为报道抗洪救灾被洪水冲走。水均益、白岩松为报道伊拉克战争违抗纪律擅自进入战争区。为报道献出生命的新闻工作者比比皆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把此次报道当做一次极好的机会。因此,在采访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其实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探寻知识的机会。每一次报道都是一次实践创作的机会。正是抓住一次次机会,新闻工作者才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有了这种观点,就会争着让领导把任务交给自己来办,结果办的多了本领也提高了,领导也满意了,还愁不会进步?

  3. 把小事当做大事办。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有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厩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就这么个细节,却反映出孔子的伟大人格,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当做大事办,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任何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如果连小事也做不好,怎么会让你做大事呢?小事中极能看出一个人的认真态度、务实作风、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

  4. 把付出当做资本赚。在这一点上,我有很深的体会。我不会接触人,尤其不会讨好人。一步步走到今天,全是靠自己的付出。记得九十年代,我在一个小县任县委办主任,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的写材料小有名气,不但给领导写材料,连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个人的先进材料也要请我写,那时写材料的人不多,绝大部分到省市做经验交流或参加评比的材料都要请我写。有些企事业单位申报专利,个人申请技术职称评定材料也要求我写。白天晚上通宵达旦写,实在累得不行了,坐在椅子上小睡一会儿。结果,九二年换届,要求每县推荐一至两名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进班子,我当时因为给领导写材料,连会都没顾上参加,但大家都把票投给了我,这就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付出多了会有回报。当然这种回报及其偶然也未必就是我当时追求的,但通过付出赢得了大家好感却是事实。我这还是业余。作为新闻工作者,报道的多了,创作水平高了,领导肯定会满意,为基层为群众宣传报道的多了,群众也会很感激,特别是在写作中提高了自己的本领,这就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当然作为我们自己,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把创作作为自己的一种职责,不要要求回报。事实上做的好事多了,人民群众是不会忘记的。我这个人从来不会主动接近人,多数时间是独处,写材料,看书。那么多真心的朋友,有的是服务得来的,有的是听我作报告得来的,也有的看了我的文章后自觉要和我交友,这就像老中医一样,看的病多了,经验也就积累多了,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人民群众也更加喜欢了。这就是把付出当做资本赚了,其实不只新闻工作者,所有人只要付出多,肯定有回报。(沈明志)

编辑: 高三宝

相关热词: 沈明志 横山 辅导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