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

2018-07-06 16:57:16  来源: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  


[摘要]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 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

  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 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读《梁家河》是一次党性再教育,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一书扉页上的两句话,也是习总书记在多个公开场合都有所提及的肺腑之言。在我看来,它既是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成长收获的深刻印证,也是总书记梁家河插队七年艰苦磨练的青春硕果,即承载着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也沉淀着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梁家河大学问,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起点、思想起点、信仰起点、价值起点,值得我们深入探求、深入学习、深入践行。如何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下面,结合学习思考,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坚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青年习近平坚定的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源自群众、成于实践。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物质与精神的多重关口面前,经受住了考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手不释卷、追求真理,用知识照亮心灵,用真理武装自己;由于他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开始,先后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为了理想“咬定青山”,矢志不渝。这种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建立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上的矢志不渝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对比习总书记当年干事创业的艰难困苦,我们生逢新时代,身处紫阳追赶超越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比习总书记当年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条件不懈奋斗、干事创业,更应牢记为民做事的初心,时刻保持挑战一切困难的勇气。要从梁家河大学问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把市委、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涵养深厚真挚的为民情怀

  书中有一个细节很打动我:1975年习总书记考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时,面对手捧小米、红枣送他出村的乡亲们,习近平流泪了,乡亲们也流泪了。多年后他深情回望这片土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干部是鱼,群众是水,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这七年时间里,习总书记这个“黄土地的儿子”,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结下了特别深厚的感情。担任大队书记时,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打井、修路、发展铁业社、缝纫社,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经济来源,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拥他为核心,所以才有了梁家河群众几代人念叨“听近平的,准没错!”这样饱含信任和感情的话语,字字千钧。即使离开梁家河多年,他依然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牵挂着乡亲们的生活状况、牵挂着当年的伙伴们,并尽己所能多次帮助生活困难的乡亲。1994年村民吕候生右腿患了骨髓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给他寄路费请他到福州看病,并负担了几万元医疗费用。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去看望吕侯生。1999年,吕侯生在太原做截肢手术,习近平闻讯后,支付了全部医疗费,还联系当地干部帮助照顾他。这是一种真挚的友情,感恩的情怀,更是总书记扎根群众、团结群众的生动实践。

  结合政协工作来讲,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当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做到感情上与群众贴心、行动上同群众交心,实践上对群众虚心,工作上为群众操心,建言献策上为群众抚心,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帮助解决民忧民盼民需。

  三、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培养勤学善思的求知精神

  读书,始于积累,成于岁月。7年知青生活,在梁家河群众眼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读书思考。《梁家河》书中的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故事”中就有“读书修身”的故事,“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年轻的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而这样的读书学习场景,往往是在繁重劳动之后。身体上的极度劳累销不去心理上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才有经常徒步几十里借书,夜晚经常在煤油灯下看书的情景。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在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求知精神,特别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千丝万缕,但我们不能因为事情繁琐,时间紧张而忽视学习。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读书、读好书,学习马列原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增强本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老问题。我们还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四、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激发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

  梁家河地处偏远,燃料运输不便。群众为了烧火做饭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农业发展。治标要治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习总书记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自筹路费到四川绵阳等地学习考察沼气发展。回到梁家河后,面对质疑,他坚持想办法、破难题,经过苦苦摸索、反复试验,终于建成了当时陕西首个沼气池,后来带领村民们建起的几十口沼气池,更是彻底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一口口小小的沼气池,看似事不大,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意义非凡:它极大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点亮了梁家河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盏灯。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伴随着习总书记一生,比如他在正定任职期间,想方设法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他在宁德任职期间,极力主张摆脱领导的穷困思维,“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干部”,最终宁德摆脱贫困,实现了“弱鸟先飞”;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定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尊重利益和保障权益,针对问题各个击破……

  梁家河大学问中,有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的最初探索。他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令这个贫困偏远的小山村在特殊的年代里创造出多个“第一”。从梁家河到北京,从铁业社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创新的精神正是梁家河大学问的全新体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紫阳优势资源,用好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推动“五大战略”实施,按照时间节点,顺利脱贫摘帽。

  五、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践行公道正派的思想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时,为人处事时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着一代代的村里人,发救济粮、丈量自留地都时刻保持一颗“公心”,使得梁家河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方面工作都名列前茅,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久发展。

  在我看来,这一颗“公心”,不仅在村干部身上实用,在镇干部、县干部,所有领导干部身上都实用。领导能公道处事,就能聚人、聚心、聚财、聚威;倘若领导办事不公,就会导致离心、导致消极、导致涣散、导致丧威。“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公权力的执掌者,缺了“公心”,就会产生猜忌、内耗、倾轧,风气就会变坏,方向就会跑偏,最终损失的还是集体利益。哪个个体利益能避开集体利益单独存在呢?如今我县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生态环保等县域中心工作都已进入“攻坚期”,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如影相随,这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切实把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多做一些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检验的实事好事。

  六、深刻领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锤炼务实担当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说,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青年习近平曾以铁一般的担当,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而他这种敢于改变处境、敢于开拓进取,始终不渝的担当精神和七年知青岁月树立的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我想,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而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立场”“梁家河情结”,才使得总书记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而现实和梦想之间,必须用“实干”连接,必须用“担当”精神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当前,紫阳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能力自信,进一步突出团结统战功能优势,用好政协组织资源,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到县委、县政府周围;用好政协界别资源,把各个界别的智慧、力量和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用好渠道资源,广泛搭建知情明政、协商建言、参政出力的平台,凝聚方方面面的共识和力量,为推动紫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安康早日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作者 康树民)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党性 梁家河 深刻领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