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利
委员是政协组织的主体,重视和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激发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政协工作的关键抓手。如何让委员更好发挥作用,已成为基层政协在新形势下强化履职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政协委员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个别部门单位领导对政协工作认识不足,对政协委员权利义务了解不够,对本部门单位委员参加政协会议、调研视察、学习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不能给予大力支持。少数部门单位对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反映的社情民意和提案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现象,影响了委员作用发挥。
(二)委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总体来看,政协委员队伍素质是好的。但由于委员遴选机制不完善,产生渠道单一,导致个别委员代表性不强,参政议事能力不足,既没有工作激情,也不尽履职责任,建言献策、社情民意调研质量不高,委员作用发挥不够。
(三)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委员管理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委员管理考核重制度轻执行,缺乏履职压力和动力;委员建言献策转化力度不够,有重成果轻转化现象,建言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委员履职积极性和委员作用发挥。
(四)活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县级政协组织委员集中活动难度较大,开展委员活动往往缺乏周密思考,认真谋划,导致活动形式单一,主题不够鲜明,内容空泛,活动成果质量不高。
二、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委员个人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工作履职水平,抓好委员整体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严把入口,确保委员先进性。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政协党组提前介入委员人选遴选机制,强化政协党组在委员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从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推选委员,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使产生的每一名委员,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先进性。
二是抓好培训,创新委员学习形式。按照起点高、内容新、方式活的思路,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采用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对委员进行政协知识、统战理论、革命传统教育等培训,确保每位委员在任期内接受2-3次培训学习。让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
三是强调作为,增强委员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委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图虚名,不负众望,让智慧在建言献策中展示出来,让才干在政协活动中彰显出来,让潜能在履行职责中释放出来。
(二)着力创新委员活动载体。开展委员活动,让委员在政协活动中唱主角,是委员履行职责的重要形式。
一是在活动上拓展平台。政协组织要精心谋划实施各类活动,为委员展现风采和履行职责搭建平台,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到一线开展调研、访问民情,让委员建真言、献良策、做实事。
二是在协商上健全机制。组织政协委员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开展协商议政,把协商形式拓展到会议协商、书面协商、恳谈协商和委员访谈中,促进党政领导和政协委员开展零距离对话,面对面协商,心与心交流;把委员约谈列入提案督办机制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减少提案办理的随意性。
三是在监督上拿出实招。不断探索民主监督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对委员视察、意见建议、反映社情民意、参与行风评议等,要进一步规范落实,避免流于形式。不断拓宽民主监督新领域,为委员在民主监督中唱主角提供舞台。
(三)着力优化委员履职环境。宽松的外部环境,是激发委员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一是热情服务委员。要送上门,建立政情通报制度和政协委员列席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制度,为委员提供上情;要沉下去,组织委员围绕党政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研、视察活动,让委员掌握下情;要走出去,有针对性地组织委员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政协服务发展的先进做法。
二是办好委员提案。促进提案办理落实,提高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让提案办理落实成果转化为支持经济发展、解决民生民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正能量。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委员所在单位要为委员参加政协活动提供时间、经费保障,切实维护委员民主权利,理解支持政协委员履行职责,为委员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议政氛围。
(四)着力激发委员履职活力。密切与委员沟通联系和感情交流,是政协组织发挥委员作用的关键。
一是工作上支持。要不定期走访委员,与委员保持沟通联系。主动与政协委员所在单位协调,争取单位对委员参加政协会议、学习培训、委员活动等方面给予时间和经费等支持,反馈委员履职表现。
二是制度上激励。对委员履职情况和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量化打分,评定档次。将考核情况作为委员继任、提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是情感上贴近。建立委员关怀机制,建立政协委员之家,着力为委员排忧解难,体现政协组织关怀,努力当好政协委员的“娘家”和“依靠”。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激发委员履职热情,让委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系合阳县政协主席)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