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党旗,明亮鲜艳,照亮了党员,也温暖了群众。一支队伍,久经磨练,积蓄了能量,也激发了斗志。
中共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榆阳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总结提出了“大美榆阳、党建领航”主题,明确“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思路,构建起党建引领农村改革促脱贫攻坚的新格局,使群众满意,为党旗增辉。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8年全区在册贫困户2267户3919人,贫困发生率1.1%,按照国家脱贫退出标准,实现153户405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44个贫困村高质量退出,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2019年的目标任务是877户1970个贫困人口脱贫、31个贫困村退出,2020年贫困户全部脱贫。
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理清“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盼也盼不来的‘亲戚’,今天要吃我家的饭、住我家的屋!”2014年3月的一天,榆阳区崔焉村52岁的村民高万祥激动地说。当天,榆阳区区委常委会成员集体乘坐中巴车,来到鱼河峁镇崔焉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听民意、察民情、汇民智、纳民谏,调研崔焉村发展状况,以点带面破解南部山区乡镇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有效方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当天的实践活动中,区委常委班子成员来到崔焉村鲜食杏基地和村里的蔬菜基地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夕阳西下,常委们分散来到了这次活动安排的各自的“家”。小米稀饭老咸菜,手工馒头杂烩菜,常委们一边有滋有味地吃着,一边和闻讯赶来的村民拉家常。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只要是和村里发展相关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常委们都做了详细记录。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2010年以来,榆阳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区情认识,先后提出“十大农业”建设思路,并会同全国一流专家团队开展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区委常委班子蹲点山区贫困村调研,启动实施脱贫致富“幸福工程”。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理清了“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思路,相继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的3个“一号文件”,推动“三农”工作与践行“五个扎实”、加快追赶超越、深化“两学一做”、精准扶贫脱贫紧密结合,完全符合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精神。坚持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改革促脱贫,以农村党支部为主导,以土地确权、三权分置为基础,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引导群众放活土地经营权,使20多万亩效益低下、濒临撂荒的耕地焕发生机,实现了50万亩良田规模流转,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02元。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建标准化、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清零、人居环境整治“五项三年行动”。特别是把“百村示范、全域改革”作为主抓手,确保2020年前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现集体经济“清零”、全面够格建成小康。
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真挚地说:“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广大党员干部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勇于担当,务求实效,用铁的纪律,保证各项事业的完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胆探索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计。
“党的扶贫政策真是好,不仅让我们贫困户能享受到各项政策优惠,而且还有分红。”9月25日,榆阳区青云镇殷家墕村村委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当天,青云镇正在为贫困户发放产业扶持入股分红。拿着5104元的分红,青云镇李家崾村的贫困户韩连柱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次分红是青云镇推行“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扶贫”“扶贫贷款+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互帮贷”等精准扶贫新模式的第一次分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榆阳区在册贫困人口中,低保五保贫困户占了90%,虽然总量不大,但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不仅难以落实单一的产业扶贫措施,而且容易产生“扶户不扶村、扶短不扶长”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放在四化同步、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统筹推进,把精准到户的扶贫措施与整村推进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三条路径”、实现“三连”发展,大胆探索抓改革促脱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治本之策。
为了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关系。在大胆改革的过程中,该区立足确权于农,还权于民,强化赋能于股。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区317个行政村已有276个实施改革,95%的贫困村完成改革,注册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44个,界定股东30.98万名,颁发股权证99100本。
与此同时,该区全面探索“三条路径”,即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南部山区重点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北部滩区重点推行资源性资产股份制,城中村、城郊村重点推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
此外,该区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连股、连利、连心,实现“三连”发展,充分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一大批通过改革争先脱贫、走向富裕的示范村和示范户。
2013年9月,榆林市榆阳区在赵家峁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4年10月,赵家峁村被列为省级改革试点村;2017年9月,榆阳区被列为全国改革试点县区;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受邀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短短五年时间,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一个村起步,到全面铺开,形成“榆阳模式”,走向了全国。
坚持产权改革、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狠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今,放眼榆阳大地,从赵家峁村“峁上人家”旅游区到白舍牛滩村的现代田园综合体,从黄崖窑村油菜花海到寨坬村窑洞民宿,30余个村庄的特色产业均已走上增收快车道,15个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6000余万元,老百姓真正尝到了产权改革的甜头。
在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村民李罗罗承包了村股份合作社的3座大棚。“种植香瓜收入5万多元,加上种地、养羊收入和村合作社的8400元分红,今年总共收入能超过13万元。”提起改革后的生活,李罗罗乐开了花。
“前几年挣的还不够一家开销,自从村里搞了改革,我家顺利脱贫,日子过得更有奔头了。”赵家峁村村民赵永亮说。
发展有特色、有优势、能致富的产业,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强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榆阳同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区超过三分之二的产改村都发展了增收富民产业,催生了高附加值的新业态。
一方面,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功夫。该区立足区情村情户情,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方案,实施“三个万亩”工程,示范推广富硒功能农业、特色种植、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实行订单收购,涌现出上盐湾富硒水稻、柏盖梁冬小麦、冯茶庄中草药等一批产业发展脱贫村。按照“圈舍先行、股份经营、草田轮作、一村一品”思路,以贫困村为重点建立46个绿色养殖示范点,涌现出鱼河峁、清泉整乡发展土猪、土鸡特色养殖等示范镇村。在东南部山区每年发展杏树、桑树、小杂果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3万亩,2018年建成25个贫困村桑叶加工点;在北部滩区发展树莓、沙棘等沙区经济林品牌园,在城郊川道区主抓葡萄、樱桃、鲜食果等设施林业,有效提高了群众收入。
另一方面,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上做文章。该区按照“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思路,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赵家峁村乡村旅游景区、黄崖窑村油菜花海、寨坬村窑洞民宿、杭庄村特色种养殖基地等30多个村的产业融合初具规模。今年年初,赵家峁村首次分红100万元,户均分红450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老百姓真正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分享了改革的红利。
坚持区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凝聚起党建改革两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高治宏是柏盖梁村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之一,他从小家境贫寒,16岁离家务工,经过多年打拼,终成为榆阳区鱼河峁镇有名的企业家。在建设新农村浪潮的引领下,他毅然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和发大财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担任柏盖梁村党支部书记。
“我小时候是柏盖梁最穷的人,现在我的生活比较可以了,回来做一点事,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够富起来。”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情怀,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忠实实践者,并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个人,村里无论党员还是群众,自觉从过去的“大家看”改为“大家干”。柏盖梁村已从一个南部山区的人口空心村、经济空壳村初步转变为榆阳区的一个重点村、示范村、标杆村。
榆阳区党建引领农村改革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是自上而下扛责任、自下而上增动力、干群一心抓落实的结果。
三级书记扛责任、讲担当。区委书记苗丰带头落实抓党建促改革责任制,直接包抓重点村、难点村,和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签订了三级书记抓改革的责任状。明确规定完不成改革任务的,区委书记首先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做检查;乡镇党委“三农”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党委书记不得评优;村党支部列入后进整顿,支部书记扣发绩效补贴。
支部主导抓改革、保落实。围绕提升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化支部主导改革的政治引领功能,在推进改革的重大事项上,充分发挥把方向、议大事、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决策,确保村集体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培育班子带头人、挑重担。狠抓村“两委”班子和带头人队伍建设,教育引导村支部书记人人争做“基层组织的顶梁柱、全面小康的领头雁、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移风易俗的明白人”;提倡村支书兼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培养了一批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敢闯敢干的新乡贤、扎根乡村的致富能手、驻村扶贫的优秀干部,扛起改革红旗,涌现出赵家峁村张春平、黄崖窑村王玉生、柏盖梁村高治宏等近百名改革致富带头人。2018年村级换届中,全区有147名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致富能手当选支部书记,占到总量的近一半,并在脱贫攻坚和改革发展一线培养村后备干部320名。
党员人人争先锋、讲奉献。农村骨干党员带头改革,主动认领改革任务,首先入股合作社,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党员带头担当,主动承担改革和产业发展风险;党员带头让利,北部滩区推行“一户一田”,地力差异较大,党员主动让群众挑好地,自己吃亏种差地;南部山区赵家峁等村改革中,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投入大量资金,却把资金股比例从40%退让到23%,确保以土地、人口入股的群众股权比例占到60%,充分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三个美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村不仅富起来、更要美起来。
走进榆阳区镇川镇,京派风格的路边商铺、清新自然的农家小院、整洁卫生的小镇街道映入眼帘,过去那个人声嘈杂、街道脏乱的小镇早已不见身影。今年9月,该镇在全镇上下掀起了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革命,通过阶段性整治,改善了镇容村貌,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榆阳区创造性地提出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思路。今年9月30日,榆阳区又出台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相关文件,注重把“三个美丽”建设与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建立健全封山封沙禁牧、水利设施管护、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收处、污水集中治理、村容长效整洁的新机制。
在长期实践中,该区始终注重把“三个美丽”建设与传承人文精神、留住美丽乡愁结合起来,每年投入1亿元实施“十镇带动、百村示范”工程,2018年投入贫困村的建设资金达到4500万元,将镇村规划建设融入历史、融入自然,充分体现地域风格和人文特色;推出“美丽农居”十套样板方案供群众选择,将贫困户人居改造摆在首要位置,每年安排奖补资金2000万元,累计建设美丽农居示范户3800户,不建高楼大厦、不搞大拆大建、不强求整齐划一,让农村更像农村。
注重把“三个美丽”建设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文明家园结合起来,“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百花齐放,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运作的深刻转变,闯出了乡村旅游促脱贫的新路子。南部山区一批先行先试的贫困村,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绿色经济的发展优势,年接待游客量突破了百万人次,户均收入突破2万元,真正尝到了发展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民宿经济的甜头。
注重把“三个美丽”建设与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以环城林带、生态廊道、骨干道路和农业主产区为重点,全面改善林分质量,升级农田防护林网;以城市城郊、道路两侧、长城沿线、水源保护区和矿区沙区为重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严格执行河长制,系统推进无定河流域等河道治理;建立健全了从封山封沙禁牧、水利设施管护、环境卫生整治,到垃圾分类收处、污水集中治理、村容长效整洁的新机制。在集中攻坚拆除危旧废弃农房、整治垃圾围村问题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一村一圈舍”模式,全面改善农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统筹山水田林路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强化矿区塌陷区、小流域生态治理和重点水源地综合治理。全区共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31个,入选国家级示范村3个。 (吕晶 王森)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