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受害事件频发应予以严管

2018-11-26 15:56:00  来源: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  


[摘要]随之,大量消费金融平台、民间P2P平台趋势而入,如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蚂蚁花呗等进军分期贷款市场,进入大大小小的校园。校园内外,随处可见“大学生创业助学”“大学生现金借款”“大学生贷款”“最快3分钟审核”“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多条贷款信息扑面而来。201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695.8万人。网贷行业估算校园分期市场的规模在千亿元以上。网贷行业快速发展下,许多问题涌现出来。网贷逾期费率最高与最低相差60倍,超7成平台费率不明确。...

 

  自2009年随着大学信用卡被中国银监会叫停后,银行退出大学生信贷市场。随之,大量消费金融平台、民间P2P平台趋势而入,如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蚂蚁花呗等进军分期贷款市场,进入大大小小的校园。校园内外,随处可见“大学生创业助学”“大学生现金借款”“大学生贷款”“最快3分钟审核”“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多条贷款信息扑面而来。201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695.8万人。网贷行业估算校园分期市场的规模在千亿元以上。网贷行业快速发展下,许多问题涌现出来。网贷逾期费率最高与最低相差60倍,超7成平台费率不明确。

  校园网络信贷导致大学生逃学、离家、犯罪、辍学、甚至自杀的事件近年来屡屡频发,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造成了不良影响。加之,政府相关部门在大学生网络信贷规范和监管的过程中缺位,使得校园网贷危害事件逐年增多。纵观校园网贷,实际上网贷平台的“利率”门道多多,有的已经变相成为高利贷。大学生入学前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过关斩将步入殿堂,成为正真独立的个体,开始完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的蜕变,他们单纯、善良,洞察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新鲜感徒增,难免在花销不足或急用时想到这些平台贷款,加之不能及时还款,最终陷入网贷风波的漩涡,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为此建议:

  一是要完善“校园贷”的正常机制。金融监管机构要继续完善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规制,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满足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一般性需求,让真正有需求的大学生更便利地得到金融支持,有尊严、有能力享受贷款消费。同时金融监管机构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在严格控制限额的情况下给予大学生信用贷款,满足学生群体合理金融消费的需要。

  二是要加大治理不良网络贷款的力度。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校园贷”的可行性文件。同时,要开展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做好校园网贷的整顿、清理、治理工作,及时停止不良信贷平台业务,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贷人纳入营销范围,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风险专项整治。未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三是多部门联合治理,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校园贷”。公安、教育、工商行政、金融机构等要联合起来,建立大学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坚决取缔存在于大学校园的各种披着消费外衣的非法“校园贷”,消除非法“校园贷”的存量,完善“校园贷”的法律依据。加强“校园贷”立法,明确各部门执法权力,为各部门监管“校园贷”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金融监管、教育主管、学校等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防范“校园贷”安全宣传活动,在校园网站、微信、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当前“校园贷”的种类、特点、危害、防范对策等,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树立科学理性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非法“校园贷”又将举报热线,挤压“校园贷”生存空间,坚决遏制非法“校园贷”的增长。

  五是高等学校应开设入学安全教育课,把“防校园贷”“防传销”内容进课堂,加大校园贷管控和大学生消费需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在公安部、教育部、银监会等出台政策的同时,各高校应该做好“校园贷”风险排查和警示教育工作,让学生远离“校园贷”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各高校要把“校园贷”风险防范和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重大工作来抓,加强教育引导、建立排查整治机制,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不良“校园贷”责任追究机制等具体措施。各高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和其他个人信息。一旦陷入“校园贷”困局,应以对方涉嫌欺诈或以威胁手段催款等违法行为向警方报案,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利益。( 张利勤)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民建宝鸡 校园贷款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