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国:永不改变的矿山情怀

2018-11-13 15:35:04  来源: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  


[摘要]在铜川矿务局象山矿,当时只有22岁的邢建国,怀揣梦想,跟随一众煤海前辈开启了自己的煤海人生。当时象山矿井下工作环境差,员工们经常要扛着沉重的设备步行数十里才能到达工作面。邢建国不喊苦,不喊累,秉着一股“要在煤矿闯出一片天”的执着劲儿,扎实干勤奋学。...

  

  在铜川矿务局象山矿,当时只有22岁的邢建国,怀揣梦想,跟随一众煤海前辈开启了自己的煤海人生。当时象山矿井下工作环境差,员工们经常要扛着沉重的设备步行数十里才能到达工作面。邢建国不喊苦,不喊累,秉着一股“要在煤矿闯出一片天”的执着劲儿,扎实干勤奋学。

  “光是采掘电工就干了整整七年,许多优秀的工作经验都是在这里积淀下来的。”邢建国动情地说。

  一片丹心向煤海。“一进煤矿,我就知道,这是我一生的选择”邢建国说。象山煤矿矿井地质条件不好,支护跟不上就会偏帮冒顶,而且高瓦斯,人人畏惧。邢建国意气风发,克服种种困难,学习种种实用技术。他说,有些活儿危险,但不能不干,我们要做的是既要精进技能,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矿井,把危险降到最低。

  春去秋来,邢建国生活在煤矿,成长和历练都在煤矿,有家顾不得回,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煤矿人。他说,那时候象山煤矿正是缺人的时候。“我干过的活儿可多了,水暖工、钳工、电工、水泵工、掘进司机、绞车司机、皮带运输机司机……”邢建国自豪地说,仿佛一路走来,这些艰难的工作历程都是他宝贵的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党员就是要有奉献精神。事实上也是,他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将这种奉献精神发挥到了矿山的各个角落。

  步履艰难,不坠初心。21世纪初,陕北的矿业一片荒凉,陕煤集团陕北矿业红柳林公司刚建立的时候,人才资源严重短缺。2008年,邢建国毅然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象山矿,“转战”到红柳林矿业公司。毋庸置疑,迎接他的是黄毛风搅动的漫天黄沙,还有,用他的话说是“能冻死人的冬天”。而最难以克服的,还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那时候,依然是人少活重。六个人装500米150的高压电缆,“累的人一呼吸,肺就痛,不过我们很充实”邢建国淡淡地说。那时候车不能到达工作面,重要的设备要靠人抬或搬运,抬管子,抬水泵,邢建国作为跟班电工,干活总是冲在最前面,几年下来,患上了“腰椎盘突出”,而尽管这样,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说,他已爱上了自己的煤海事业而不自知。

  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九年了,二十九年如一日,从铜川矿务局象山矿到陕北矿业红柳林公司,他积极努力,矢志不移,练就了一身本领。他看起来斯斯文文,却能在煤海机电事业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他是员工眼里的最强班长,也是领导眼里的“台柱子”。无论地面还是井下,哪里有疑难杂症,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红柳林矿业公司,110kv变电站和风井主扇是为矿井供电通风的命脉。陕北的夏天,雷雨天气频发,值班人员经常尽职尽责寸步不离也难以完全避免雷电袭击造成的停电停风状态。有了邢建国一行技术骨干,每次雷电袭击事故都能抢修成功,化险为夷。有一次,雷电袭击引发2号主扇风机停机,邢建国迅速做出判断,三分钟启动风机,避免了风机停运的重大事故,这在公司一度传为美谈。安装和改造变配电所,处理设备突发事故……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变的是他热爱的情怀。邢建国不仅自己进步,而且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进步。他以岗位为阵地,鼓励员工们,“要进步,要创新,创新不分大小,需要就是硬道理”。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积极努力,一年推出有效的创新成果多达三十项,为公司的节能降损方面,提质增效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十九年了,他一直积极、努力、奋勇向前,以矿为家,情怀不改。把自己的青春洒向了矿山,把满腔的热情给了矿山,把自己的所思所学给了矿山,做出的成绩,他总是轻描淡写,一生在学习,风尘仆仆地奔波着,从矿山的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像一面旗帜,不改色彩。(刘芳芳 记者 高三宝)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永不改变 矿山情怀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