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手抄《十九大报告》百米长卷
汪明洲翰墨寄情成“网红”
汪明洲老人每天坚持习字
□ 赵婧 文/图
10月31日,长安大学在南校区离退休活动中心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书画展。此次书画展上,80岁老教授汪明洲用隶书抄写的《十九大报告》百米长卷,被围观的师生们纷纷拍照上传网络。很多网友被汪老的执着精神感动,纷纷转发点赞,他一时成为“网红”。
走进长安大学离退休中心的书画展厅,这幅百米书画作品卷铺在红色的地毯上。上前细瞧,每个字都是由毛笔抄写,整齐的隶书排列有序,布局疏密有致,字迹舒朗俊秀,极具艺术性和观赏价值。据汪老介绍,这幅长180米、宽57厘米的隶书长卷,是由100张宣纸裱糊连接而成,共抄录了十九大报告全文共3万多字,用时70多天,作品完成后,仅装裱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汪明洲教授于1937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中专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1960年又赴北京地质学院进行了本科深造。“出了校门,又进校门。”1960年至1997年,他先后在长春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从事地质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从事地质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走进汪老的家,家中陈设简朴、干净整洁。唯一不同之处的是,墙面上几乎挂满了或横或竖的字画,连他的卧室床头也挂着几幅自己的画作。汪老笑言,自己常在临睡前对画揣摩、端详,可谓痴迷。
“年轻时,常在野外搞地质勘探和研究,那时没有相机,遇到岩石地貌就画下来,积累了一定的书画基础。”汪老说,“党的十九大召开,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站了好几个小时读完报告全文,十分感佩,我就想尝试着把报告抄下来,既能学习报告精神,又能锻炼毅力。”
汪老每天抄写600字左右,用自己擅长的隶书抄写。买一刀宣纸,又找来一本《十九大报告》原文单行本,汪老便开始潜心抄写。
抄写时正值寒冬,汪老的画室温度不高,抄写一段时间后,手冻得有些僵硬,他就搓搓手继续写。“当时没注意,后来发现指头被冻得有些变形了,到现在还时常发麻。”汪老伸出右手食指说。
“有时精神状态好就多写点,有时身体不舒服就少写点。”就这样,每天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两到三个小时,汪老终于在2017年的春节前抄写完成了报告全文。“孩子们很喜欢,每次拿起来看的时候都很小心,生怕把哪蹭脏了。朋友们也鼓励我,有时把作品转发到微信里,大家都夸我在坚持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感觉心里美滋滋的。”汪老欣慰地说
《各界导报》2018年11月12日 第4175期第四版
编辑: 陈晶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