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9镇66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2017年9月,凤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陕西首家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凤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建绿水青山县,赢金山银山路”的工作思路不动摇,持之以恒优生态、促转型、惠民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切实把凤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县,让县域经济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功后,凤县制定“144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模式(既1个目标引领即绿水青山,4个机制保障,4个抓手推进, 走1条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现将凤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法汇报如下:
一、坚持机制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
着力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一是设立“全盘掌控”工作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以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以县级各部门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明确了专人专岗。开展政府引导,全民参与,举县一致开展生态建设的工作局面。
二是创建“全力支持”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建设资金保障制度,将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村环保设施运行、保洁队伍建设等生态相关费用纳入生态建设保障资金之列,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生态建设中的激励和助推作用。加大对生态环保重点工程配套资金落实和奖励制度,及时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各镇和各相关部门生态建设进展、生态亮点工作,落实初期启动资金、中期推进资金和终期奖励资金制度。按季拨付镇村垃圾车运输车运行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按月拨付保洁员工资。确保农村环卫设施正常运行,增强保洁队伍积极性。近年来,凤县不断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量,生态环保投资比例占GDP的比重达3.5%以上。
三是夯实“无缝对接”工作格局。凤县在推进城乡生态环保综合管理制度过程中,建立了以城乡环境整治、环境监管、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为内容的网格化生态管理工作格局,实现城乡生态环保网格化综合管理,将全县县、镇、村企三级划分148个网格点,实行县级领导包片、职能部门包责、各镇包抓、村企包点的责任体系,切实达到县、镇、村企三级联防联管体系,实现生态环保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的模式,初步形成生态保护常态化机制。
四是强化“从严问效”考核追责机制。建立生态考核和追责机制,不断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例,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制的考核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试行)》,对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环境损害后果的,严格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二、补齐生态短板,提升全县生态文明水准
为了提升全县生态文明水平,凤县以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为准绳,查找生态建设中的短板,补齐短板筑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一是补齐生态指标短板。我们对照创建指标,建立指标达标短板“清单”。结合县情进一步分解细化,将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危废处置、村庄环境整治、工业企业循环用水等约束性短板指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倒排时间表,采取定人员、排进度、限时间等方法,全面助推指标“清单”消账工作,确保各项生态指标高限达标。
二是补齐农村环境短板。凤县地广人稀,分布较散,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难度较大,凤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列清农村环境短板“清单”,采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让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一般村建设统筹推进的方式实施农村环境全域覆盖工作,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建成了7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和45个镇村庄人工湿地和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组建了100支村级专业环卫队伍,形成了“组收集、村运转、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运转机制。同时,我们还在全县建成了25个垃圾兑换超市,鼓励和引导群众用分拣的可回收垃圾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三是补齐生态意识短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凤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看重群众的力量。通过开展环保大讲堂、“生态文明”电视专栏节目、生态环境不文明曝光台电视栏目,采取联合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和“六.五”环境日等宣传节日的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知晓达98%。
三、破解转型阻力,攻克生态难题
凤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遇到难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攻克所面临的阻碍,让生态文明同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得以平稳进行。
一是工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打破旧思路,扶持新工业,全县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凤县是矿产资源大县,铅锌、黄金采选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在80%以上。我们立足长远,敢于对自己“动刀子”。近年来,我县大力压缩矿山开采规模,对生产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小型矿山一律整合,对不符合国家规定企业给予逐步关停,将全县130多户小型铅锌采矿企业整合为29户。对整合关闭的矿山企业全部进行生态恢复,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矿山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工业转型中,我们以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建成了东岭锌业、声威水泥余热发电及环保设施改造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境内工业企业完成了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同时,凤县还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凤县龙源风电、汉和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0兆瓦,凤县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县”。
二特色农业建设日益壮大。农业增效益,市场创品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的紧密融合。我们针对区域内山多地少,农业生产效益低的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对产出率偏低的25.8万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农业林和生态林,发展花椒、核桃、苹果等经济林6.5万亩;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零散土地资源,鼓励群众发展林麝、大鲵、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凤县被誉为“中国林麝之乡”称号;对集中连片的耕地,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精心打造大红袍花椒、高山无公害蔬菜、地道中药材、中蜂养殖和林麝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公路沿线、景区周连的群众建设休闲农家、休闲农庄、采摘观赏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成农业示范园16个,特色休闲农业基地5个。
三是依法治污促进生态和谐。治污出重拳,打好宜居生态这张“金名片”。我们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先后关停了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的5吨黄金冶炼、5.5万吨铅冶炼等一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我们还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扎实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督促境内企业加大治污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督促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提升改造,实施生产零污染排放;持续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认真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管理办法,切实做好水、土资源保护。严格执行《陕西秦岭保护条例》,秦岭条例中规定限采区内采矿企业已按要求有序退出;继第一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后,建成日处理3000吨凤州第二污水处理厂,并投运。组合式治污措施有力,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跻身“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
四、提升生态层次,聚力打造生态宜居地
一是坚持造绿成景,膨胀绿色总量。植绿造林方面,打造一个“景”字,我们将造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以建设景区的标准植绿,以建设公园的标准造景,努力探索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造林绿化模式。道路水系绿化以宽幅绿化林带为主,乔、灌、花、草相搭配,注重整体绿化美化效果;村庄绿化以经济林为主,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县城和城镇绿化注重生态功能和美化作用,绿地类型丰富多样,与生产生活设施和谐相融,形成了覆盖城乡、特色鲜明、绿景交融的绿化景观体系。我们还全面加快生态建设产业化步伐,在“秦岭花谷”的实施基础上,实施了“羌乡竹城,五星凤县”改造提升工程,实现竹林围村、花卉进院、农田增色、游园添景的生态景观效果,打造了新的旅游看点和群众收入增长点,有效提升了秦岭花谷的景观交果和产业带动力。
二是做强山水文章,挖掘提升自然资源。景区改造方面,注重一个“提”字。我们按照提升设施、提升服务、提升原生态韵味的整体思路,在尽量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前提下,适度布设人文景观和旅游设施,实施了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原生态景区改造提升;强调山水人文交融,将生态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实施了凤凰湖景区提升改造、消灾寺少林文化产业园等生态人文景区建设项目;
深入挖掘镇村域文化内涵,培育一批旅游特色名镇和文化旅游古镇、特色休闲旅游示范村,实现全域生态旅游。注重将乡村生态旅游融入生活,建成了东河印象、波尔多庄园、荷塘月色、岭南长寿村等一批乡村生态休闲景点。
三是突出生态宜居,打造最美小城。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实施城区规划建设,突出一个“融”字,将生态承载和旅游要素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方面,我们强力推进“东扩西移北上”战略规划,实施凤凰湖廊桥、丰禾山隧道等一大批公共服务工程。在提升质量方面,实施了“县城集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生态建设工程。在推进特色项目方面,我们加快推进县城扩容提升和棚户区改造,启动实施了生态水面、音乐喷泉、山体美化、堤岸亮化等“一江两岸”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了以楼体亮化、杆线下地、建筑立面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建路改造提升项目,将新建路打造成了“一街一景”特色商业街区。在提升城市管理方面,我们完成了城市执法管理体系改革,理顺了市政设施维护、环卫保洁、执法管理等工作机制,乱停乱放、出店经营、野广告等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城市面貌和形象品位不断提升。经过综合服务工程、公共设施完善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打造出“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生态之城”凤县新形象。
五、强化督查问责,落实追责机制
以督查为抓手,落实追责机制,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工作。
一是创新督查新模式。凤县组织以生态办为牵头单位,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成员督查检查工作。围绕各类生态文明重点工作,探索推行以建账、晒账、查账、销账、交账、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常态化督查制度,严格落实重点工作精准化、动态化、时效化、透明化,切实推进生态建设工作有力推进。“建账”,就是对每项工作,建立台账,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主要举措和完成时限,实行动态化管理;“晒账”,就是将建账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监督;“查账”,由相关考核部门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加强督查指导;“销账”,就是每项工作完成后,严格组织验收;“交账”,就是再次对照任务,结合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进行打分测评。
二是严格落实问责机制。落实问责机制,发挥机制制度的助推作用。“问责”切实把常态化督查机制落实到实处,确保督查不走形式。“问责”就是根据查帐、交帐结果,对工作滞后,影响生态建设工作提升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追责问责机制。“问责”主要形式表现在年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落实一票否决制,既工作不力单位、个人不列入县上各类优秀等次考核,同进对情节轻责任领导、主要干事给予相应处分,对造成严格后果,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后,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凤县生态文明新地标,努力把凤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样板区,为“美丽中国”添彩。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