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具象化的场景、有温度的细节,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形象鲜活立体,不仅让青少年轻松理解历史,更能深刻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
连日来,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中国工农红军延安红二十六军红军小学)积极组织师生观看该系列短视频,这些故事不仅是课本中记载的历史篇章,更是与学校“红色讲堂”“革命精神小剧场”等特色德育活动深度契合的鲜活教材,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师生热议
观影结束后,王红霞校长表示:观看《老红军的故事》,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让我们对“育人”的使命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份红色信仰传递给下一代,让少年们读懂“英雄”的含义,立下“为国”的志向?今后我们会将更多的老红军的故事融入德育课堂,让老红军的故事从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变成照亮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炬,既要照亮教育之路,更要把光与热传递给学生,用红色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践行育人使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让“少年有志、强国有我”的誓言,在他们的青春里落地生根。
郑建琼老师结合班会课观影经历动情分享:“我和二年级13班孩子们共同观看《黎光——身上的四个弹孔是我最骄傲的勋章》,这是一堂沉浸式的红色思政课。”她被黎光拒绝截肢“要留着腿打敌人”的倔强、带领战友突破重围的果敢,以及战友间患难与共的情谊深深打动,反思道:“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学习这种坚韧担当,将红色精神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团结品格与家国情怀。”
郝亚梅老师表示:“一部短片串联起老红军刘吉臣与贺龙元帅跨越烽火的革命轨迹,让‘信仰’二字愈发清晰可感。”15 岁的刘吉臣在绝境中被“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呐喊点燃希望,从金沙江畔抢渡到草地坚守,从宣威激战到战后返乡宣讲,用一生注解了红军“为穷人谋幸福”的初心。她认为,这些故事让英雄走下课本,成为普通人坚守信仰的生动范本,正是新时代长征路的力量源泉。
郭恺锐老师则聚焦影片中的“小事”感慨万千:“92岁李爷爷忆起班长让给自己最后一块青稞,卫生员张奶奶难忘伤员的安慰,这些细节比宏大叙事更动人。”他特别动容于老红军晚年义务宣讲、带头建设家乡的坚守,“他们用一生诠释‘长征精神不是口号,是困境中的不放弃、利益前的不自私’,这正是我们师生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学生们的反响同样热烈纯粹。五年级十班徐一桐同学看着屏幕上百岁黎光抚摸军功章的画面,眼眶泛红:“爷爷18岁揣着竹叶刀参军,腿伤拒截肢、带伤归队,和平年代还对子女说‘不许搞特殊’。他的四个弹孔是勋章,更是替牺牲战友看盛世的见证。”她坚定表示,要接过先辈守护的家国,扛起这代人的责任。
六年级二班的张夏菡同学则用诗句表达感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黎光爷爷的腿和肩、额、耳上的四个弹孔,都是最光荣的勋章!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的繁华,我们新时代少先队员必须好好学习,奋勇向前。”
据了解,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自2015年建校以来,便以“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为使命,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红塔教育” 体系。校园内“红色走廊”镌刻党史脉络,“飞夺泸定桥”等游戏化场景让红色教育“动”起来;学校还组织“红色小长征”活动,要求学生六年内走遍延安革命旧址,并通过原创舞台剧《星火传奇》、义务讲解等活动让红色基因活起来。此次《老红军的故事》的播映,更让这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红色教育底色愈发鲜明。(图/文 各界导报记者赵婧 贺鹏飞 白小芳 视频 三秦都市报)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