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答才:从线上热播到线下实践 红色文化教育“可触摸可感受”

2025-09-26 14:19:09  来源:陕西关工委  


[摘要]在信息多元的时代,《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的热播启示我们:创新表达方式、紧扣时代需求、注重实践体验,才能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我们期待更多青少年主动搜索和观看,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成为新时代的坚定传承者...

  55集《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在央视频、中国教育网、人民网等多个主流平台持续热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被多所学校列为集体观看的学习资料,更在青少年群体中引发观看热潮。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以老红军、抗战英雄为主角的短视频的“出圈”,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传播规律和教育意义?我们特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答才进行深度解读。

  陈答才

  专家热评

  《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的形式创新,我认为是成功的关键。视频采用了“声情并茂的讲述+生动逼真的动画+互动式叙事”的方式,实现了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特别是每集8-11分钟的短小篇幅,完全符合现代青少年的接受习惯,在有限时间内传递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这种创新表达比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更直接、更有效。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突破,视频内容更契合时代需求。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社会风气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而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这些视频通过讲述革命前辈“不为钱、不为官,只为工农翻身解放”的奋斗故事,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精神洗礼。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类红色文化内容更显时代意义。视频不仅紧扣历史节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奋斗精神与理想信念,这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精神滋养。

  关于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应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进行红色精神教育。陕西就有400多处红色资源遗址,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临潼兵谏亭等等,都是非常生动的实践课堂。我总觉得,只有组织学生真正走到历史现场,通过可触摸、可感受的体验去深化理解,再配合视频资料作为知识补充,才能形成立体而深入的教育效果。

  至于红军精神的内涵,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我认为其核心应当包括“解放工农的奋斗目标、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这些特质与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我们党的精神谱系,是青少年真正应该理解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同时,我也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小学,应该用好这类视频资源,时间充裕可以多看,时间紧张哪怕看一部分也会大有收获,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根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信息多元的时代,《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的热播启示我们:创新表达方式、紧扣时代需求、注重实践体验,才能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我们期待更多青少年主动搜索和观看,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成为新时代的坚定传承者。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陈答才 红色文化教育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