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话石鼓

2021-04-19 08:40:49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文物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煊赫的一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在文学史、文字史、历史学、书法史上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周惠斌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文物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煊赫的一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在文学史、文字史、历史学、书法史上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石鼓在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古名陈仓)凤翔县(秦时称雍城,唐时叫天兴县)三畤塬。原物为形状类似鼓形的10通石头,高与直径均约60厘米(其中最大的石鼓“銮车”高60厘米、重550公斤;最小的“田车”重300公斤;其余的各重400公斤左右),其形制四周围而见方,上细下粗顶微圆,腹部微微鼓出,外呈碣状。每件石鼓上分别环刻有四言韵诗一首,每首诗十八九句不等,共10首。其时,吏部尚书苏勖记拓本石鼓的《叙记》卷首说,“史籀之迹,近在关中“”虽岁久讹缺,遗迹尚有可观”。由于石形似鼓,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最早把这些刻在石鼓上的文字称为“石鼓文”,后世便沿用此说。

  石鼓出土后,一开始被散置于荒野。唐至德二年(757年),从陈仓山北阪(今宝鸡石鼓山)迁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埋于城南20里今石落务村处。唐元和元年(806年),韩愈的友人重新把石鼓挖出,韩愈作《石鼓歌》题咏,石鼓遂开始为世人瞩目。元和十三年(818年),郑余庆任凤翔节度使期间,将石鼓迁入城内夫子庙。唐末五代,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石鼓被弃于凤翔之野,又散失民间。北宋初年,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任凤翔知府,经多方查找,在民间搜得其九后将它们置于凤翔府学门庑下。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向传师任凤翔知府时,在民间广泛搜求,终于找回丢失的一鼓(后被认为是“作原”鼓),可是鼓已经被截为两段,上半部遗失,下半部也被做成了臼窝。由于找回的那一鼓被上下分开,每行仅存4字,断续不成文,因此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

  宋徽宗因喜好石鼓,于大观二年(1108年)先由蔡京将石鼓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辟雍(西周时期天子所设大学,后主要为祭祀之所),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毁,曾用金粉涂饰其文予以保护,禁止再作捶拓,以示贵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北宋靖康年间,宋金交战,金兵攻入汴梁后,视石鼓为奇物,便把石鼓等全部运抵燕京(今北京)王宣抚家,用刀刮除泥金进行拓印,以审度石鼓的真实面目,后将它们置于国子监大成门内。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元灭金,攻占金都燕京,元人不识此宝,将石鼓弃于废墟,幸好元兵中的一个头领是陕西宝鸡人,出于保护家乡遗珍的目的,带人将石鼓移于国子监庑下。此后,石鼓历经元明清数代百年风雨沧桑,一直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内。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到辟雍讲学,见此物后极为重视,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令人重新选贞石仿刻10鼓,仿鼓现收藏在北京国子监内。清朝灭亡后,石鼓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1931年9月,日军虎视北京,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故宫博物院南迁,在院长马衡主持下,石鼓分10辆汽车运至南京、上海,后辗转迁移安放在四川峨眉山。抗战胜利后,复迁至南京,1948年又运回北京。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逃往台湾,石鼓也被列入运走的宝物名单之中,后因时间仓促且石鼓过重而作罢。1956年,石鼓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曾在故宫箭亭设“石鼓陈列室”展出。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石鼓文 书法史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