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一个接地气的大作家

2019-07-01 09:08:37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柳青是扶贫工作的榜样。在一般干部一个月挣三十多块工资的年代,他一次就给寺沟村寄回去几百块钱,让村里整修小学,整修水井。他将第一部《创业史》的基本稿费和第一次十万册的印数稿费两宗共16065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发展工业。...

柳青(前排左一)与皇甫村村民在一起

  柳青是扶贫工作的榜样。在一般干部一个月挣三十多块工资的年代,他一次就给寺沟村寄回去几百块钱,让村里整修小学,整修水井。他将第一部《创业史》的基本稿费和第一次十万册的印数稿费两宗共16065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发展工业。

  □ 霍光辉

  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称他为“我的文学教父和导师”。习近平总书记对他赞赏有加,号召党政干部都要学他“接地气”。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声誉?他就是脍炙人口,名闻中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作者,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人——柳青。

  柳青在写出《铜墙铁壁》以后就名满文坛,新中国成立初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访问过苏联。这个代表团是从当时中国的几百位作家中选出的十几位代表,能够入选,可以说他当时已很有成就。但是,柳青毅然离开大城市,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住了下来,一头扎进农民堆里。一开始,村里没有住处,他就住在村头的破庙里。他身居破庙,心向稻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和农民王家斌同住一间草棚,同睡一盘土炕,同吃一碗玉米糊糊,一起上地,一起收工。他和农民有拉不完的话,他和农民穿差不多的衣,他和农民留一样的头,生人根本认不出他是个大作家。  正因如此,他才能写出《牲畜饲养三字经》这种与其身份不符的通俗文艺,他的笔下才能涌现出梁生宝、冯有万、任欢喜、高增福、生宝娘、任老四、梁大老汉、梁三老汉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柳青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写出名作,与他的高风亮节密不可分。柳青一贯轻财仗义,是精准扶贫的先驱和榜样。在一般干部一个月挣三十多块工资的年代,他一次就给寺沟村寄回去几百块钱,让村里整修小学,整修水井。他将第一部《创业史》的基本稿费和第一次十万册的印数稿费两宗共16065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发展工业。他把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的3000多元稿费,分文不动留给皇甫村拉电。有人也许会说,那是他钱太多,没处花。但事实绝非如此。柳青自己十分节俭,他不买房,不买家具,直到去世,都没有奢华过一天。一次,族弟刘伯英去看他,见他买东买西还抠抠掐掐,待客饭也平平常常。他平时的日子,就是这样过的。

  他在文化革命中被多次批斗,但一出牛棚,就一心投入工作。他晚年多病,往往拔开针头,拿起笔一边喘气,一边写作。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不忘故里,心系陕北。他趴在床上,艰难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起草《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友人来看望他,见到他的样子,十分心疼,劝他不要写了。因为当时是“以粮为纲”,他这种建议不合时宜。但是他不为所动。他写的这个建议是与他经常和来访的陕北老乡促膝谈心分不开的。如果他高高在上,听了老乡的诉苦不痛不痒,如果他只考虑个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又何必去冒这个风险?

  历史证明,柳青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柳青是伟大的。

  选送单位:榆林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柳青 《创业史》 写作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