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支书和一个村子的历史记忆

2019-05-20 09:01:0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1955年7月,陕西省委机关刊物《陕西工作》刊登的《西乡县杨河坝乡党支部正确地领导了那里的互助合作》材料,被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选中。在入书时,毛主席还为这篇文章写了大段按语,让这个小山村轰动一时,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家才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老支书马家才今日杨河坝村

  今日杨河坝村

  1955年7月,陕西省委机关刊物《陕西工作》刊登的《西乡县杨河坝乡党支部正确地领导了那里的互助合作》材料,被毛主席亲自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选中。在入书时,毛主席还为这篇文章写了大段按语,让这个小山村轰动一时,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家才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秦晋 余庆荣

  地处巴山脚下、牧马河畔的西乡县杨河镇,有一个名叫杨河坝的小村落。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因为一段毛主席的批示而闻名全国。

  杨河坝乡支部的作法得到毛主席的批示

  马家才,1920年8月生,西乡县杨河坝乡杨河坝村人,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任杨河坝村农会主任、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及西乡县委常委、汉中地委委员、省政协委员、中共九大代表等职。

  马家才的童年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不到10岁失去父亲,母子俩居无定所,19年搬了17次家。长大后曾4次被抓壮丁,每抓一次,就如同下了一次地狱,总要想方设法逃走,可逃回来又被抓走。无奈之下,马家才索性用刀砍掉自己右手的食指。

  解放后,马家才在土改中分得房屋和土地,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他打心底里感谢共产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反霸减租、清剿匪患、土地改革的各项运动中冲锋陷阵,1950年当选为村农会主任、民兵连长等职,是村里最早发展的共产党员。

  在上世纪50年代,马家才担任了杨河坝村党支部书记。他公而忘私,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问题公道正派,村党支部的工作也认真扎实,深得群众信任。杨河坝是县上最早组织互助组的村,还被县委选为试点,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耕畜、大农具折价入社,按股和劳力四六分配的计酬办法。

  穷则思变。在马家才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杨河坝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获得粮食丰收,每户分到粮食2300斤和210元现金。合作社也由最初的23户扩大到63户,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面旗帜。

  杨河区委针对杨河坝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其他村党的基层工作,以《杨河坝乡支部是怎样领导互助合作的》为题,向西乡县委、汉中地委作了报告。1955年7月6日,陕西省委机关刊物《陕西工作》第18期以《杨河坝乡支部正确地领导了那里的互助合作》为题全文登载。同年9月,毛主席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批示:“此件有用,一切农村的党支部都应当这样做。根据几处地方的反映,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管理委员会内设立政治副职,是必要的,各地都可以设立起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之下,专责进行政治工作。在一个乡的范围内组织‘互助合作网’或者如同陕西杨河坝乡那样组织‘联社委员会’,看来是有益处的。我们一定要相信这样一点,即劳动人民中的缺点或者错误,是能够经过适当的政治工作使他们加以克服或者改正的。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乡经过政治工作,使那些做贩猪生意的社员不去贩猪了,使那些把公牛养瘦了的社员把牛养肥了。”该批示和原文一并被收入毛主席亲自主持选编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他带领的突击队成为马鞍堰大会战的标兵

  至今,在西乡县的“红旗渠”工程——马鞍堰水利建设史上,还记载着马家才带领下的杨河坝突击队的动人事迹。

  被誉为“西乡红旗渠”的马鞍堰大型水利工程,像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横卧在巴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从1958年冬开始修建,到1973年3月建成,整个工程跨越15个年头,除去中途停建了几年,实用9年时间。马鞍堰水利工程全长43.85公里,历经左溪、峡口、柳树、杨河、城关、堰口等6个乡镇,惠及灌区近10万人民群众,创造了西乡的奇迹。在修建马鞍堰大会战中,杨河坝大队党支部书记马家才率领的突击队以专啃硬骨头著称,在悬崖峭壁上顺利打通了马鞍堰“2号”、“5号”隧洞,靠肩扛手提,共移动土石方16万多立方米,完成了老湾河渡槽及3000多米堰渠的修建任务,成为马鞍堰水利工程大会战树立的标兵。

  上世纪60至70年代,马家才面对乡村现实,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水田面积由600多亩增加到1200多亩,粮食亩产由400多斤增加到800多斤,顺利跨黄河跃长江,成为西乡县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当时在西乡县,还提出“远学大寨,近学杨河”的目标口号。1969年11月,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专程去杨河坝的老湾治河工地慰问。

  文革期间,西乡派性严重,武斗升级,当时的“红总”和“联新”两大对立的派性组织,都想借助马家才这面大旗,要求马家才表态支持,站在他们一边。马家才说,这才过上十几年的好日子,你们舞枪弄棒地瞎折腾要造反。我是贫下中农,是毛主席共产党把我从苦海里救了出来。现在,我只知道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只知道种田过日子,我谁也不支持,都不要打我的主意。一天,联新派组织来了一群武装人员,用武力胁迫马家才去他们总部一趟,为他们声讨“红总”罪行大会站台。杨河坝大队民兵排闻讯赶来,缴了这伙人的枪,将他们逐出村去。事后,马家才让民兵把缴获的20多支步枪送到县武装部。

  一生廉洁奉公临终不忘毛主席

  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马家才作为汉中地区的两名代表之一出席了这次大会。在会议上,他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毛主席,激动得一夜未眠。至今,在他家的堂屋,还挂着他从北京带回的毛主席像。后来,马家才相继担任西乡县委常委、汉中地委委员等职,在个人待遇上,不拿国家薪酬,由生产队记工分。除了通知开会和参加考察活动,他主要精力还是在生产大队。文革结束后,马家才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

  马家才从上世纪50年代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多年。30年来,他始终和村党支部一道,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成为村民的主心骨,深受群众爱戴。1984年,因年事已高,他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2005年10月,时任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及其省上有关领导去他家看望慰问,带去了各级组织对这个忠贞不渝的老共产党员的关怀。

  马家才于2009年离世,享年90岁。他生前育有三男四女,唯有长女马忠兰供职于西乡县中医院(现已退休),其余均在家乡务农。在当时,他完全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把招工、招教和推荐上大学的指标留给子女,但他没有这样做,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公正和廉洁。马家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语重心长地对儿女留下遗嘱:“要永远听党的话,靠劳动致富,做老实人!”并拿出他用红绸子包裹了多年的藏品——7枚毛主席纪念像章,分别送给了儿女。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今天的杨河坝村,一个集养殖、种植、生态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正在形成,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矗立在杨河坝村头的“毛主席批示”纪念碑,已成为这个村的精神坐标。马家才生前所领导的杨河坝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建设家乡的创业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在升华延续。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杨河坝 毛主席 批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