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秘“中国”二字的起源;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聆听窑洞车间里的历史回响……暑期,宝鸡市不少中小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场“寻宝”之旅。
近日,岐山县城关小学组织学生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走进青铜器博物院·对话文明”暑期德育特色实践活动。
步入展馆,镇馆之宝——何尊的影像在电子大屏上快速闪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展馆内最让学生们着迷的当数多媒体互动区。学生们围在一块巨大的触控屏前,轻轻敲击屏幕,360°查看青铜器的三维模型,并“拆解”青铜器的结构,了解铸造工艺。“鼎原来是这样铸造的!”“青铜器是先做模具,再浇灌铜液……”学生们惊喜地互相分享。
活动结束后,岐山县城关小学的学生将自己的研学成果做成了一份份实践作业。你瞧:一、二年级的学生用稚嫩的画笔,给何尊、青铜甗等青铜器画了一幅幅画像。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不同的青铜器绘制了“名片”。“名片”上不仅有青铜器的名字、画像,还有器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化身“小小讲解员”,站在镜头前讲起了青铜器的“前世今生”,吸引更多人走近青铜器、了解青铜器。
前不久,宝鸡高新二小二年级八班与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师生们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共同上了一节思政大课。
课堂上,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赵鸣东率先亮相。他以《从黄浦江到渭河畔的抗战接力》为题,用生动的战争故事和实物史料,讲解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背后的故事。紧接着亮相的是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工作人员,她先示意学生围成半圈,再抬手指向机座铭牌:“看这里,1938年‘工合’西北分会编号05。”随后,她按时间顺序展开讲述:原料怎样从汉口经陇海线转运、窑洞如何在两周内被扩凿为车间、十二台机床怎样分三班连续运转,让学生们牢牢记住了“工合运动”里实业救国的烽火往事。压轴出场的是宝鸡高新二小校长王润岳,他的一席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说的:“长乐塬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寸黄土,都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工业抗战史。我希望你们从齿轮的纹路里读懂坚持,从窑洞的厚度里学会担当,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记得这片黄土塬教会我们的:少年强,则中国强!”
真实的物件、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第一次深刻理解:抗战不只是战场上的拼杀,更是全民勠力同心的坚守。几名学生骄傲地相互分享道:“原来我们宝鸡的工厂,曾是保护国家工业的‘防空洞’!”“窑洞车间让我非常震撼。我不敢想象先辈们是如何修建起这样一座庞大的窑洞车间的。”“这次研学活动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生活的艰苦。”
连日来,宝鸡市中小学生走进各类博物馆打卡,学习知识,汲取成长力量。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博物馆绝不同于一般景点,而是能给参观者以知识、以思考、以启发,助力孩子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上官垠斐)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