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留声 紫阳民歌“声声不息”

2025-11-28 08:14:52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紫阳民歌是流淌在秦巴山间的“音乐活化石”,既有巴山的雄浑厚重,又有汉水的婉转灵动,生动展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百态...

  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覃津津

  初冬的秦巴山区,寒意渐浓。在紫阳县的一家录音棚内,57岁的歌手李德堂深吸一口气,唱响经典曲目《花花太阳花花云》:“花花太阳花花云,花花乖姐长成人……”高亢的通山调,带着质朴与苍劲,被记录进了紫阳民歌数字资源库。

  “这首歌我唱了几十年。我唱的歌能被存进‘数字库’,没有遗憾了。”录制完成后,李德堂感慨万千。

  紫阳民歌是流淌在秦巴山间的“音乐活化石”,既有巴山的雄浑厚重,又有汉水的婉转灵动,生动展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百态。

  2006年,紫阳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与其他地方传统民歌一样,紫阳民歌也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一代参与度低、专业创作人才与演唱人才匮乏等挑战。

  “再过几年,很多珍贵的民歌可能就消失了。”11月24日,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佩告诉记者,一本出版于二十世纪的《紫阳民歌》中记录的许多歌曲,如今已无人能完整演唱。

  2023年8月,王佩参与了紫阳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民歌立法调研工作。调研团队先后到四川、贵州、湖北等地考察民歌保护与传承情况。

  “这次调研让我深受触动。”王佩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紫阳各乡镇都成立了业余剧团,从业人员近千人。现在,除了紫阳民歌专业院团的20余名演员,活跃的民间社团屈指可数。”

  一组数据令王佩担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民歌采录中,共收录了100多位民间歌手的5000多首曲目。如今,这些优秀歌手大多已经离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紫阳民歌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王佩的语气中透着紧迫感。

  今年3月1日,《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以此为契机,紫阳县在5月启动紫阳民歌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一场守护文化根脉的接力行动在茶乡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深入紫阳县各地,对散落在民间的原生态民歌进行系统性抢救。我们不仅要全面采集和记录民歌的旋律、歌词和演唱风格,还要收集与民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资料,留存珍贵口述历史。”王佩说,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紫阳民歌的经典曲目、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进行系统记录和存档,化解传承人老龄化带来的失传风险,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还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紫阳民歌。

  数字资源库建设面临许多挑战。一些老歌手居住在偏远山区,需要徒步才能抵达。令人痛心的是,在采录过程中,不时传来老歌手离世的消息。“一位民间艺人去世,可能就会导致曲调失传,得抓紧时间采集录制。”紫阳民歌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组成员金存说。

  在与老歌手的接触中,王佩和团队成员收获了不少感动。“东木镇燎原村的范德顺老师腿部摔伤,行走不便,硬是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完成录制;老歌手王隆美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一上台就精气神十足。这些老艺人的坚守更坚定了我们做好民歌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信心。”王佩说。

  目前,紫阳民歌数字资源库已构建起文献资料、媒体资讯、代表人物、曲目资料、民歌剧、传承普及、发展规划、图片集、编年史九大板块,采录20余位民间歌手演唱的歌曲,收录民歌1000多首。

  “我们正在和时间赛跑,不断整理更新数据。每一首被记录下来的民歌,都是留给未来的文化瑰宝。”王佩说,按照规划,包含音频、视频、图文等多媒体资料的完整数据库2027年将建成,4卷10册的《紫阳民歌全集》也将出版。这些珍贵资料不仅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还将通过“数字化保存+活态传承”的方式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感受到紫阳民歌的独特魅力。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紫阳民歌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