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杨帆
秋末冬初的洛南县保安镇,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文旅新热点,不仅为游客带来多元新体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活力。
深挖红色富矿变流量为“留量”
在保安镇的文旅版图中,红色教育基地与洛惠渠已经逐步成长为留住人心的“留量”密码,串联起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每逢节假日,来自各地的游客循着红色足迹而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初心使命,为小镇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而洛惠渠则让流量有了停留的理由,成为关键的“留量”密码。这条滋养洛南百姓的“生命渠”如今被打造成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体验区。游客可沿着渠边步道漫步,看渠水潺潺滋养两岸良田,听当地老人讲述修渠时的动人故事;步入指挥所内陈列着当年的物件,深刻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洛惠渠宝贵传统。从单纯的参观到深度的体验,洛惠渠让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变为放慢脚步,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与田园风光的交融。
红色教育基地与洛惠渠还联动起周边的文旅资源。游客在基地感悟红色历史后,可前往洛惠渠体验生态之美、走进手工非遗街区看表演、到农耕体验区学农事。红色资源串联起“看、听、学、做”的多元体验,让“一次性打卡”变成“多日游停留”,真正实现了从流量入口到“留量”密码的跨越,使保安镇的红色文旅IP更具生命力。
守护绿水青山 化资源为财源
走进北斗村溪乐谷村子,欢声笑语成了这里最动听的旋律,处处透着宜居宜游的惬意。
谁能想到,这座位于保安镇最西侧的村子,曾是“空心村”。如今,它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锚定“自然风光吸引力、产业发展竞争力、文化品牌影响力”三大方向发力,以“民宿+”模式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成功实现从“无名小村”到“新晋网红”的华丽转身。
北斗村党支部书记张惠芹介绍,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去年村集体收益10余万元,民宿周末入住率稳定在85%,节假日更是常常满房,累计接待游客已超2万人次。
村民感慨道:“村子越变越美,来的人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来自西安的游客赵女士直言:“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光、舒适的民宿,把平日里的疲惫都一扫而光了。”
据统计,目前游客来保安镇的日均停留时间从两小时延长至3—6小时,带动周边13家农家乐、6家民宿持续增收。北斗村入选“陕西美丽休闲乡村”,这个传统村落已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红村”和旅游打卡地。
传承千年文脉 让遗产变资产
初冬的秦岭腹地,漫山红遍,洛惠渠水潺潺流淌,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画卷。如今的保安镇,正以文化为笔,在这幅画卷上书写从“村光大道”到“文旅IP”的升级新篇章。
手工非遗街区的小剧场内,秦腔《洪湖赤卫队》的唱段铿锵有力,穿透街巷、直抵人心。“这戏里藏着先辈不怕牺牲的精气神,听得人热血沸腾!”现场观众邵军平感慨道。
这样的文化演出,如今已成小剧场常态。家门口的剧场不仅提供了专业舞台,更能收获满场观众的掌声。镇党委副书记胡小龙说:“像仓圣社区居民杨巧云这样的‘素人演员’,占表演者九成以上,他们的乡土演绎让红色文化更鲜活,老百姓才是舞台真正的主角。”
文旅IP的进阶,离不开农耕文化的深度赋能。在手工非遗街区旁的农耕体验区,一场热闹的沉浸式展演总能吸引游客驻足。村民头戴斗笠、身着粗布衫,娴熟挥舞锄头演示耕地技巧;木质鼓风车呼呼转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尖翻飞,玉米叶、麦秸秆瞬间变成精巧的花篮、玩偶,老手艺的精妙令人赞叹。
“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农耕场景,今天亲手试了试锄地,才知道粮食来得这么不容易。”来自西安的小学生攥着刚学会编织的小竹篮,眼神里满是新奇。这场展演不仅让游客体验了传统农事,更让祖辈流传的农耕智慧有了新的传承载体。
从非遗红色秦腔到农耕传统技艺,保安镇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线,成功让“村光大道”的风景,蜕变为可体验、可回味、可传播的文旅IP。
保安镇乡村游的热度,正通过一组组数据直观显现。旺盛的客流带动周边13家农家乐、6家民宿生意红火,经营主体在节假日日均增收均超千元,实实在在激活了乡村消费;更收获了官方与市场的双重认可——北斗村入选“陕西美丽休闲乡村”,多个传统村落凭借独特魅力,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红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目的地,为乡村振兴铺就了更宽广的道路。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