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投入超1200亿元,特高压线路延伸1668公里,主网架结构实现战略性升级,城乡配电网得到系统性补强——“十四五”期间,陕西以电网现代化为抓手,全面推进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得到全面提升。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陕西电力”)获悉,“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陕发展总投入超1200亿元,聚焦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主网架结构优化与城乡配网升级改造,加快构建结构坚强、智能高效的现代化电网体系。一张互联互通、韧性可靠的电网,正在为陕西建设电力强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关键支撑。

从“西电东送”到“多向联网”特高压建设架起跨区输送“电力高速”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陕西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了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黄金期”。国网陕西电力紧紧抓住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战略机遇,全力打通电力外送的“大动脉”。从府谷驱车一路向西南而行,30公里外的田家寨镇,这里矗立着“陕电入鄂”工程的桥头堡——陕北换流站。2021年8月,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送电,这条输电大通道起于陕西省榆林市陕北换流站,终到湖北省武汉市武汉换流站,途经陕西、山西、河南、湖北4省,实现了陕北能源基地与华中负荷中心的直接连通,将陕北的绿色电能直接送到湖北。“十四五”以来,国网陕西电力参与建设管理陕北-湖北、陇东-山东、陕北-安徽等特高压工程“2站7线”,线路总长度1668公里,共涉及榆林、延安、渭南、商洛、宝鸡、汉中、安康等7市33区县,建管项目和建设规模位居国网前列,先后投运五项涉陕特高压工程。尤其是2025年,陇东-山东、哈密-重庆、宁夏-湖南三项特高压工程密集建成投产。目前两项在建特高压工程均按里程碑计划正点推进。其中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基础、组塔基本完成,已进入架线攻坚阶段。2024年3月,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核心项目——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这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换流站作为起点,跨越千里,最终抵达安徽省合肥市合州换流站,途经陕西、河南、安徽3省。年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对充分利用陕西省的煤炭资源和新能源资源,实现能源与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中西部地区绿色能源优势,支持陕北革命老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十四五”期间一个个特高压工程的落子定局,陕西特高压发展已驶入波澜壮阔的“快车道”。陕西丰富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与火电打捆,源源不断地送往中东部地区,为保障国家电力安全、助力经济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陕西力量。

从“日”字型到“田”字型网架的跨越 主网升级织就安全可靠“坚强骨架”
如果说特高压是“大动脉”,那么750、330千伏主网就是支撑全省电力供应的“骨干网”。“十四五”期间,这张“骨干网”在不断织密、强化中实现华丽蜕变。“十四五”期间,陕西开启“政府挂帅企业实施”电网建设新模式,陕西电网主网基建投资任务呈逐年递增趋势,首尾两年涨幅达到173%。截至目前,35-750千伏主网基建工程已开工455项,线路规模11505.454公里,变电容量7006.4万千伏安;投产541项,线路规模9048.993公里,变电容量5913.99万千伏安。计划年底前再投产汉中、安康、西王寨3项750千伏工程,靖边北、长武、泾北三、西十、西康高铁供电等11项330千伏工程。2024年11月,西安东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作为国网陕西电力“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是承接陕北—关中—陕南750千伏功率交换的重要枢纽,同时有效提高关中东南部地区750千伏电网供电能力,转供西安南供电区东部负荷,有效提高了关中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黄陵店头电厂750千伏送出工程的投运,将榆林地区与延安地区的大量电力盈余通过“置换”方式,送入关中主网消纳,既满足了关中电网负荷供电的需要,也缩短了供电距离,为陕北-关中750千伏输电通道提供有效支撑。通过“十四五”期间电网攻坚,将陕西750千伏“日”字型主干网架升级为“田”字型网架,从根本补强陕西电网,推动全省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主网的强化不仅体现在宏观网架上,也深入城市核心。在西安市南二环与文艺路十字西北角,藏着一座“向下生长”的变电站。这是今年5月投运的国内首座半地下330千伏变电站——朱雀变。朱雀变是西安继330千伏龙首变投运后,第二座“进城送电”的330千伏变电站,也是西安城南地区补强主电网的关键节点,承担着西安南部和市中心重要电力供应任务,对进一步优化西安电网结构,大幅提高西安330千伏供电区间的负荷转供能力,满足城市核心地区供电需求具有积极作用。纵贯南北的750千伏骨干网撑起了电网主脊梁,而密集分布的330千伏电网则深入三秦大地肌理,共同织就一张安全可靠的供电网,守护着三秦百姓的万家灯火。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配网补强打通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
主干网架日益坚强,而电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百姓用电体验的配电网,同样成为“十四五”期间的攻坚重点。国网陕西电力全力推进配电网建设补强,夯实城乡供电基础。这一点在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陕南秦巴山区,汉中配网建设曾长期受地形制约,结构和设备水平相对滞后。国网陕西电力自2022年起加快推动电网转型升级,着力增强网架结构。2024年,汉中配网投产543项,200多个村庄完成配电设施改造,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配网升级的成效,从具体案例中可见一斑。例如,今年6月,平安镇实施配网集中改造,仅在5天内就新架设10千伏、0.4千伏线路十余公里,组立杆塔逾200基,使户均用电容量实现倍增。不同地区也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了差异化的配网建设路径。在西安,配电网建设结合古都格局,打造了“四区三层两自一平台”的先进配电网示范区,推动城市电网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再现了白居易笔下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规整气象。而在能源基地榆林,配电网建设致力于打造短半径、大容量、多联络、智能化、绝缘化的现代化配电网,定边县工业新区的高空作业平台上,带电作业人员正为新能源企业接引电源,靖边县杨桥畔镇高峰村,供电工作人员开展新增公网变接火作业……这些场景,都是推进配电网建设的生动实践。五年来,国网陕西电力坚持规划引领,下达网架类项目4627项,新增中压线路1281条。这些投入,犹如畅通了毛细血管的最后一环,让强劲电能无远弗届,将光明与温暖精准注入三秦大地的每个角落,也为陕西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民生根基。

电网升级 叩响陕西高质量发展未来之门
纵观“十四五”期间陕西电网跨越式发展的图景,不仅由特高压的银线铁塔勾勒,更由千家万户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深刻变迁来定义。这背后,是超1200亿元的坚定投入,是1668公里特高压线路的延伸,是主网变电容量超7000万千伏安的加持,是秦巴山区200多个村庄改造后稳定的电压,是平安镇户均容量从不足1.2千伏安提升至3千伏安以上的具体成果,我们看到了一场关于发展权与幸福感、技术升级与民生温度并重的生动实践。电网建设的终极价值,必然要由人民的获得感来检验。从陕南汉中543项配网项目的投产,到城市核心区国内首座半地下330千伏朱雀变的投运;从保障老旧小区空调在夏日稳定运行,到支持陕北农村产业因电而兴——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生动诠释了“电力先行”的民生温度。它意味着发展成果的共享,意味着城乡供电服务的均等化,更标志着电力供应从保障基本需求,转向支撑美好生活与区域经济活力的关键跃升。展望“十五五”,陕西电网的使命已然升级。它不仅是陕北风电、光伏打捆外送的“战略通道”,更是陕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底座”。未来,随着以特高压为引领、主网为脊梁、配网为根基的现代化电网体系进一步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这张网将承载更多可能:它将是服务“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的主战场,是保障电力安全、吸引高端产业的硬实力,更是赋能乡村振兴、激发内生活力的新引擎。

新征程上,我们期待国网陕西电力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坚实的电网架构、更加智慧的能源服务、更加绿色的发展实践,为三秦大地的现代化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让稳定的电流,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让纵横的银线,编织出三秦儿女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愿陕西电网的脉搏,与时代发展的心跳同频共振,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出更加沉稳有力、璀璨夺目的时代华章。(张楚翌 通讯员 曹宇 柴迎 任楠)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