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陕西—浙江物联网产业链合作对接会在杭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陕西省贸促会、省商务厅(省经济合作局)主办,旨在深化两省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会场内,来自陕西和浙江的政府代表、物联网产业链相关企业、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及投资机构代表等共计120人齐聚一堂,共谋发展机遇。

两地优势互补 共绘物联网产业新蓝图
浙江,特别是杭州地区,已实现从“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杭州有着成熟的数字产业生态、活跃的民间资本、开放的国际视野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核心区域,集聚了大量创新企业,奠定了其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外,浙江在推动“北牧南移”等战略中,对智慧农业、智能物联等解决方案展现出强劲需求,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
陕西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拥有雄厚的科教实力、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关键的产业基础。陕西已形成覆盖芯片、传感器、元器件、设备、软件、网络传输到系统集成与应用的完整物联网产业链。全省拥有物联网相关企业300余家,传感器生产厂家近200家。2024年,陕西省数字产业收入已达4390.3亿元,其中软件收入增长5.8%,大数据与云计算收入增长9.6%。2025年1-8月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实现产值2315.5亿元,同比增长9.87%,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陕浙两地在物联网产业的合作前景广阔。通过真诚协作、优势互补,必将能共同绘制出一幅创新活跃、协同高效、互利共赢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新蓝图,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前沿技术展示 揭示物联网应用广阔前景
本次对接会设置了多场前沿技术分享,向广大参会嘉宾全面展示了物联网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
中航电测展示了六维力传感器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让机器人真正拥有“触觉神经”。杭州利尔达科技集团则分享了蜂窝模组如何从“连接器”升级为“智能中枢”,支撑智能社会的每一处脉搏。
陕西科技大学刘汉斌教授介绍的瞬态电子技术,展示了一种“会消失的电子”,既能降解回收,又能实现人体健康监测。杭州麦乐克科技公司则揭秘了红外滤光片技术如何让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中“看得清、辨得准”。
中星测控总经理谷荣祥分享了原创MCS压力芯体及GU高精度压力变送器的研发历程。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则介绍了MEMS传感芯片定制服务,为特种光学成像“量体裁衣”。
这些技术创新展示凸显了陕浙两地在技术攻关上的实力,也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合作模式创新 跨区域合作已结硕果
陕浙两地在物联网领域的合作并非首次,已积累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在智慧畜牧领域,中科智牧(西安)为浙江华欣牧业提供的智慧养殖方案,接入AI大模型,利用10亿条数据进行训练,可快速适配多个不同品种和南北不同养殖环境,效率提升70%。其自研的YOLOv8-Mutton检测模型在羊只肢蹄病识别任务中的准确率超出同类产品20个百分点。这一案例成为陕西科技力量助力浙江产业升级的标杆案例。
在人才培养方面,陕浙两地也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与嘉兴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签署订单班合作协议,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模式,有效破解了东西部技术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陕西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此类对接会有效拓展了陕西数字贸易的发展空间与合作渠道,为链接全球资源、融入数字贸易新格局注入新动能。

平台赋能 共筑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本次对接会不仅促进企业间合作,更为两地构建了完整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西安国际商会通过打造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联通,优化企业服务。陕西物联网产业基地位于航天城一期产业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是集生产、研发、总部办公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示范区。
各地园区也积极推介自身优势。西安市高新区展示了硬科技策源地的创新生态;宝鸡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则介绍了如何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重塑产业优势。
大华股份西安研发中心的实践表明,将浙江的产业化能力与西安的研发人才结合,能够打造出安防物联网的“超级解决方案”。这种“优势互补、强链延链”的模式,已成为两地合作的生动实践。
秦创原的创新火种与长三角的资本市场在此刻交汇。陕西拥有300多家物联网相关企业、近200家传感器生产厂家的产业集群,浙江则有完整的数字产业生态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从西安的硬科技到杭州的数字经济,两地企业合作的每一次握手,都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随着合作意向的达成,陕西的科技潜力将与浙江的商业活力共振,共同绘制物联网发展的新图景。(记者 赵婧)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