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选芽、嫁接、缠膜……如今的应则沟村,村民们谈起酸枣种植技术个个驾轻就熟。谁能想到,曾经让村民发愁的闲置枣林,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优质酸枣,这背后离不开清涧县政协的精准帮扶与持续助力。“现在一棵树上的果子,抵得上以前两三棵树的产量!在新技术、新品种支持下,我嫁接了4亩酸枣,今年收成近700斤!”村民捧着红彤彤的酸枣,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应则沟村是清涧县政协的定点帮扶村,过去“看着枣林发愁、守着山坡没奔头”是村里的真实写照。县政协和派出驻村工作队在帮扶过程中发现,村里虽有枣林资源,但劳力短缺、技术不足,产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为此,县政协精准施策,一方面协助引进酸枣嫁接企业,开发了全村1542亩枣林,实施了酸枣嫁接项目,进而引进优质品种资源,为村民提供接穗,破解品种改良难题;另一方面牵头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多次进村开展酸枣嫁接、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核心技能。
技术瓶颈突破后,县政协又聚焦“规模提质”下功夫。通过政策宣讲、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村民自发对荒枣林进行嫁接改造。短短一年时间,全村散户酸枣嫁接面积从不足30亩跃升至近100亩。如今站在山顶望去,成片的酸枣林顺着山势铺展,翠绿枝叶间点缀着红色果实,风一吹果香四溢,这片曾经的“闲置资源”,在政协帮扶下变成了村里最亮眼的“绿色资产”。
“今年全村酸枣产值预计能达到10万元左右,这都是政协帮扶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村支书张世虎感慨道。谈及未来,他信心满满:“在县政协的支持下,我们下一步不仅要继续扩大嫁接面积,还计划跟着政协对接的加工企业学习酸枣仁初加工技术,让‘金果子’卖上更好价钱。”(记者 许鹏 通讯员 李治亮)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