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农高会 | 你推荐、我引进,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2025-10-27 16:22:45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咸阳市礼泉县的种植大户张鹏一直有个头疼的事——地里每年产生的大量秸秆,用粉碎还田的方式处理,不仅成本高,还会影响土质,进而拖累收成。...

  图为10月26日在农高会B馆拍摄的移动灌溉车。这款灌溉车可按需移动作业,适配田块、果园等多种场景,同时精准靶向灌溉施肥,减少水资源和肥料浪费,比传统漫灌节水30%以上。 群众新闻记者 田若楠摄

  咸阳市礼泉县的种植大户张鹏一直有个头疼的事——地里每年产生的大量秸秆,用粉碎还田的方式处理,不仅成本高,还会影响土质,进而拖累收成。

  “我们研发的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能够高效利用秸秆,技术已经落地。”10月25日,杨凌农高会开幕的当天上午,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华在公司展台对张鹏说。

  长期以来,秸秆利用主要采用还田、发电、压板等方式,存在经济效益低、工业原料化污染严重、能耗高等问题,即便是采用秸秆还原糖方式来解决,同样面临成本高、产业化推广不易的困境。

  “现在通过高活性生物酶定向酶解分离,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把秸秆分解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3个高分子物质。”陈建华介绍,“简单来说,这项新技术能快速把秸秆中对土壤有益的物质高效还回地里。”

  据介绍,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这项新技术,已经完成小麦秸秆、水稻秸秆、棉花秆、芦苇等8种原料的产业化试验生产。目前,该公司完成了酶制剂中试线以及万吨级原料产业化试验线连续生产。

  “你们有没有测算,秸秆利用率能达到多少?”“费用咋算?”“你们啥时候来咸阳指导一下?”……

  展台前,张鹏不停地问,陈建华仔细解答,不一会儿,四周就聚拢了旁听的参展观众,大家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热烈讨论。

  “秸秆利用是很多农民关心的问题,也是农业新科技突破的重要方向。”陈建华表示,“参加杨凌农高会,就是看重它的影响力,希望把这项新技术推广给更多有需要的农民。”

  陈建华介绍,目前公司正在谈合作,计划在杨凌落地产线。

  自杨凌农高会开幕以来,各大展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从产品展销到客商洽谈,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到新理念新思想的碰撞……杨凌农高会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桥梁”。

  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区,一台红色的设施风送喷药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

  “这台机器人搭载了‘聪明’镜头,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精准识别农作物常见病害,并且分级作出施药决策,支持自主无人作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谭昊然介绍。

  这一技术恰好契合来自榆林的山药种植大户姬荣利的需求。

  “我们一直在用无人机喷药,农药不能完全渗透到作物上,尤其是遇到陕北的大风天气,更容易造成农药浪费,还影响防治效果。”姬荣利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自研的这款机器人已经陆续在江苏涟水、泰州等地示范应用,可自主巡航并依据病害程度精准施药,节约农药成本34%,还能提升蔬菜品质与产量,提高作业效率,节省人力成本6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田里有大学问,科学种地越来越重要。”姬荣利深有感触地说,“每年在杨凌农高会上,我都能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先进技术。大家互相交流,你推荐、我引进,种地也越来越有‘科技范儿’了。”

  科技引领未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借助杨凌农高会这一平台,享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群众新闻记者 孙丹)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移动 灌溉车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