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波动较大,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陆续收治了十多名心力衰竭患者。这些患者中,既有高龄且伴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也有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平时感觉自己身体挺好,突然就出现胸闷、气短,甚至无法平卧,被送到医院后,才知道是心力衰竭在作祟。”43岁的骆先生说。
为什么心衰容易在夏秋之交频频“发难”?9月27日,记者采访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于代华,他解释,这与人体生理机制和中医理论均有关联。
“心力衰竭可以形象地比作心脏这匹‘老马’已筋疲力尽,无法再承担正常的泵血功能,是多种心脏疾病进展到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于代华指出,从临床收治患者的发病机制来看,不同年龄群体的诱发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老年患者是心衰的高危人群,他们大多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心脏功能本就脆弱。夏秋之交气温波动大,若遭遇过度劳累、呼吸道感染等应激情况,身体的代偿机制极易被打破,进而诱发急性心衰。其典型症状包括严重呼吸困难、必须端坐呼吸才能缓解、双下肢水肿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年轻患者的发病则更多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不少年轻人长期熬夜、承受巨大精神压力,心脏处于代偿边缘,只是未表现出明显症状。此时一次剧烈运动导致大量体液流失、短时间内豪饮冰水引发血管骤然收缩,或是一场未被彻底治愈的病毒性感染(如心肌炎),都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触发心衰急性发作。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心衰在夏秋之交高发,和时令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于代华解释说,按五行理论,心属“火”,对应夏季。而夏秋之交要经历长夏与初秋,两种气候会通过不同脏腑“连累”心脏:长夏多湿,湿邪会困住脾脏,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心脏得不到充分滋养,负担加重;入秋后干燥,燥邪会损伤肺脏,肺本可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受损后助力不足,心脏负荷进一步增加。这种“火(心)-土(脾)-金(肺)”的连锁影响,正是此时心衰高发的关键。
专家表示,特殊时令护心,关键在于将科学方法融入日常,跟着时节调整养护节奏。首先,补水要讲门道,别等口渴才行动,少量多次慢饮更贴合心脏需求。其次,紧跟气温变化调整衣物,尤其注意护住胸背免受寒凉侵袭。再次,饮食上得跟着时令辨证调理,好比给心脏的“后勤部”减负增效。入秋后燥气渐生,可适当进补银耳、百合、梨等润肺食物,帮肺更好地辅助心脏行血。此外,作息与情绪管理也不能忽视,拒绝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日常少些大悲大喜的剧烈情绪波动,稳住心态就是给心脏减压。有心脏基础病的人群务必严格遵医嘱服药。若体重短期内快速增加(如2-3天增重2公斤以上),或出现脚肿、气喘加剧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记者 王江黎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