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资深编辑周明先生,于2025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20日上午,周明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随后,遵从先生生前遗愿,骨灰将回到家乡西安周至县仙游寺安放。
周明先生1934年出生于陕西周至,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等职。他亲历了中国文坛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沉浮,与茅盾、巴金、冰心、叶圣陶、臧克家、柳青等大批知名作家相交甚笃,被誉为“文坛活字典”。
因为性格爽朗、洒脱通透,周明先生几乎开心了一辈子。八十多岁时还笑称自己是“老顽童”,说八十也年轻,就当自己刚满十八岁,人生青春刚开始。和周明结为挚友的文坛前辈数不胜数。他生前曾常常给记者讲述老一辈文学家的轶事:朴实的冰心老人将自己辛苦攒下的全部积蓄捐给国家还不留姓名;睿智的巴金老人总鼓励他好好学习好好写作;洒脱不羁的好友柏杨,第一次回到大陆站在中国作协门前的五味杂陈。
周明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贡献之一,是他在《人民文学》杂志工作期间,推动并参与了徐迟写作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全过程。当年他冒着风险寻找陈景润,与徐迟一同藏在门背后,挤进陈景润6平方米的小房,见证了一位数学家攻克国际难题的艰难历程。
这篇报告文学让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报春鸟。周明曾感慨:“陈景润进入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突破性的,过去被踩在脚下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变成了先进的典型形象,这是给当年所有的知识分子发出的一个信号。”
周明在文坛的半个多世纪,以自己的古道热肠温暖着一位位文学大家,大家信任他、爱护他、被他天然的幽默风趣感染着。他在芍药居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那间堆满图书的办公室里一直奋斗到了七十多岁,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文坛的每个角落。
先生走了,但他的文字还在,他的故事将流传。作为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明先生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中国文学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那宽厚善良的品格、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对后辈的提携,将永远温暖着中国文坛。
周明先生的精神遗产,将如他精心呵护的文学之花一样,在中国文坛永远绽放。
(记者 职茵 实习生 谢思琪 屈思语)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