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生灵—— 朱鹮 冯晓瑞绘
1981年,当世界仅余7只野生朱鹮在秦岭一隅悄然栖息时,这抹“东方宝石”的朱红,险些湮灭于岁月长河。
直至2023年底,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万只”大关——从踪迹难觅到近在咫尺,从秦岭深处飞向世界舞台,这跨越世纪的重生,是生态向好的勋章,更是一代代朱鹮守护人用汗水与坚守写就的传奇。如今,扎根一线的张军风,被亲切地称为“朱鹮妈妈”,二十余载时光,她将倾注于朱鹮的爱,写成了给大自然的“情书”。
缘起北迁 青春与朱鹮初遇
2002年,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种群、扩大其栖息地范围,逐步推动朱鹮种群向历史分布地恢复,60只朱鹮跨越秦岭,从汉中洋县来到西安周至县楼观台,这是陕西人工饲养朱鹮首次尝试在易地建立繁育基地,一场关乎物种未来的迁徙,也让35岁的张军风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的张军风,已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工作多年,大熊猫的憨态、金丝猴的灵动、红腹锦鸡的艳丽,都曾是她守护的风景。可当60只朱鹮带着秦岭以南的水汽,落在楼观台的土地上时,她知道,一场全新的挑战,已然开启。
寒冬攻坚 为朱鹮筑就生机
秦岭北麓的冬天,寒风如刀。对初来乍到的朱鹮而言,能否熬过第一个寒冬,是扎根于此的生死考验。张军风没有照搬洋县的经验,而是在未知中开辟新路——她主导并实施的“耐受性试验+人工保温”方案,成了朱鹮的“冬日铠甲”。
个体较弱的朱鹮,住进了裹着塑料布、挂着热能灯的暖舍;冰冷的地面铺上保暖的草垫,粗壮的树干撑起模拟的自然栖木;为了让朱鹮吃上鲜活的泥鳅,张军风用热水烫、汽油喷灯烤,守住了不结冰的水池;多样化的饲料,是她为朱鹮量身定制的“御寒营养餐”。
那些日子里,张军风像守护初生婴儿般日夜值守。“孵化育雏时,半夜12点不敢合眼,出了问题立刻处理。”她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沉甸甸的责任。奇迹终在坚守中降临:整个冬季,无一只朱鹮冻死,引种当年,26只健康雏鸟破壳而出,楼观台的天空,第一次有了新生朱鹮的啼鸣。
科研破壁 让“东方宝石”代代相传
首战告捷,却不是终点。二十余载春秋里,张军风带领团队,在朱鹮繁育的路上不断攻关,攻克了人工育雏、自然育雏、义亲代养三大技术难关。
人工育雏时,张军风摒弃“按日龄控温”的传统,首创“按体重精准控温”,让每只发育节奏不同的雏鸟,都能拥有专属的温暖环境;每只雏鸟配专属“烧杯”,杜绝交叉感染的风险;面对刚出壳仅50克的雏鸟,她将泥鳅骨破壁至无刺,调配营养餐,更独创按摩与添加鸡内金疗法,治愈90%以上雏鸟“脖后仰”顽疾。
为了让朱鹮回归自然繁殖的本能,她提炼“最小干扰、最优保障”工作法,重点管护小笼舍的朱鹮,让楼观台自然繁殖的朱鹮占比达种群数量的25%;她探索的“义亲抚养”模式,让人工孵化的雏鸟重回亲鸟怀抱,既降低了饲养成本,更让朱鹮的生存技能,在代际间悄然传承。
千里送鹮 让朱红绽放在江南
张军风不仅是科研者,更是朱鹮的“母亲”。
2008年,为建立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陕西省林业厅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朱鹮科研工作,10只承载着物种复兴希望的朱鹮,远赴浙江德清。作为技术骨干,张军风再度出征,为了确保朱鹮雏鸟日夜都能得到精细照料,她将自己居住的宾馆房间,变成了朱鹮的“临时育雏房”。
没有专业设备,张军风就用纸箱亲手改造育雏器,挂上灯泡、放好温度计,让两只弱小的雏鸟在方寸之间安全度过10日龄;她一次次深入德清县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指导笼舍建设,传授饲养繁育的核心技术,为南方湿热气候里的朱鹮,筑起了稳固的“家”。
十余年后,德清的朱鹮种群已从“星星之火”发展到400余只,江南水乡的上空,终于也有了那抹灵动的朱红。
苍穹之下 守护永不落幕
如今,二十余载过去,当年临危受命的青年,已成为朱鹮保护领域的领军者。张军风参与繁殖的朱鹮,正为秦岭北麓野外种群的交流融合、基因库的优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我们抬头仰望,看见粉白色的身影掠过蓝天时,不应忘记:这抹朱红的重生,是无数像张军风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用匠心守护生命、以创新击破困境的结果。
苍穹之下,朱鹮竞翔;守护之路,仍在延续。那抹穿越岁月的朱红,终将在更多人的守护中,永远映照着蓝天……
首席记者 龚伟芳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