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好人”孟晨:用智慧守护三秦水脉

2025-09-09 06:26:50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从水利工程到城市配送,80后孟晨创立的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无人机运用的多种可能...

  在西咸新区,无人机加入了“外卖小哥”的队伍。“经过我们的研发,现在外卖订单可以由无人机配送到楼顶停机坪,再通过机器人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配送时间只有17分钟。”孟晨说。这项“空地协同配送”服务正是孟晨团队“闪送”模式的跨界之作。

  作为一名80后,孟晨创立了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无人机运用的多种可能。从水利工程到城市配送,他用智慧与汗水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用“硬核科技”在三秦大地上书写着别样的家国情怀。今年,经群众评议推荐,孟晨荣获二季度“西安好人”称号。

  3000组隧洞数据炼成“猛禽一号”

  怎么想起来要研究无人机呢?面对记者提问,孟晨讲了一个小故事。“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正如期推进,当时,我们利用无人机拍摄一些工程进展画面留存资料时,突然意识到无人机可以捕捉到角角落落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工程巡检,进一步完善工作。”

  就这样,在集团支持下,孟晨牵头成立陕西水务发展智能科技公司,遴选了集团机械、材料、计算机等专业骨干,开始在水利智能化领域开疆拓土。

  要想让无人机参与环水保飞检任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年市场上的工业级无人机价格达数百万元,消费级无人机价格经济,但又存在续航时间短、抗寒能力差、通讯传输能力不强等弊端。”没有现成的无人机,孟晨就和团队自己打造。

  他和团队骨干兵分两路,一路扎根引汉济渭工程现场,在近40℃高温的隧洞里记录3000组温湿度环境数据、振动频率数据;另一路远赴深圳,与芯片设计团队联合攻关低功耗通信模块。经过150个日夜奋战,团队完成首代水利巡检无人机技术迭代,成功实现秦岭输水隧洞群30公里超视距实时传输。2019年,他们研发的“猛禽一号”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在秦岭腹地完成首次水利巡检任务,续航时间突破4小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2年,团队又攻克固态储氢技术难关,通过石墨烯包覆工艺的固态储氢材料,将无人机续航大幅提升近40%,并成功应用于汉江流域综合巡查项目。

  说起“猛禽一号”,孟晨有些自豪。“当时市面上的固定翼无人机需要烧汽油,一旦工作中漏油,可能会引发山火,还可能污染水源。我们研制的这款纯电动无人机,造价成本只有四分之一,作业半径可达80公里以上,两天时间,就能把40个点位巡检完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秦创原上的“空天地”智慧水利新图景

  2022年,乘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东风,孟晨又带领团队在西咸新区创建“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向无人智能装备领域发起冲锋。

  面对氢动力无人机续航短、固态储氢技术不成熟等难题,他和团队成员历时两年攻关,创新性采用石墨烯稳定包覆固态储氢技术,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大载重氢动力无人直升机。

  除了氢动力无人机,孟晨团队还相继推出双轮足机器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等6大系列产品,拿到了12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专利技术在秦创原平台实现落地转化,孵化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链。

  “双轮足机器人可以在电站、泵站进行室内巡检,是我们地面巡检的有力补充,这款机器人也让秦岭腹地的偏远站点有效解放了人力。”孟晨说。

  为进一步提升无人机作业工作效率,目前,孟晨团队正在实施智慧水利巡检项目,“原先无人机传输回来的巡检资料,我们都需要进行人工比对。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广泛应用AI进行图像分析识别处理,AI数据模型让比对更加高效准确,还能极大减少人工比对工作量。”

  此外,孟晨正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研发高原型氢动力无人机,攻克极端环境下的能源补给难题;探索“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水利系统,为国家水网建设注入科技动能。他说:“创新没有终点,只要国家需要、产业需要,我们就会一直走下去。”

  记者 拓玲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无人机运用 孟晨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