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陕西省疾控局发布健康提醒——共同守护校园健康安全

2025-09-03 08:50:37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新学期伊始,孩子们进入校园,开启全新的学习旅程...

  新学期伊始,孩子们进入校园,开启全新的学习旅程。为了避免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增加传染病发生风险,8月29日,陕西省疾控局发布健康提醒,敦促家长在子女入学入托前完成健康筛查和疫苗接种,学校关注饮用水安全问题,共同守护校园健康安全。

  查漏补种疫苗

  “预防接种证是记录孩子疫苗接种历程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接种次数等关键信息,是评估孩子免疫保护水平的重要依据。”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胡伟军说。

  记者了解到,孩子进入托育机构、幼儿园或学校开启集体生活后,和他人接触机会增加,感染疾病风险也显著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要求,托育机构、幼儿园和学校在儿童入托入学时,须查验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能够提高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有效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托育机构、幼儿园、学校的发生和流行。

  胡伟军提醒,现阶段全省各级各类托育机构、幼儿园和小学均应当开展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查验对象是所有新入托、入学、转学、插班儿童。家长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到儿童居住地或学校所在地的接种单位,由接种单位评估预防接种完成情况。具体可咨询所在县(区)疾控中心或附近接种单位。

  据悉,陕西具体查验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含麻成分疫苗、A群流脑疫苗、A群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等。接种单位评估完成后出具《陕西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对需要补种疫苗的儿童,学校须督促监护人及时带儿童到接种单位补种疫苗,并在补种后再次核对预防接种证,查验疫苗补种完成情况。

  “疫苗保护率并非100%,即使接种了疫苗,也有可能患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要注意。”胡伟军提醒,务必按照程序完成疫苗接种。

  按规定筛查结核病

  “结核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学校是学生聚集地,一旦出现肺结核患者,很容易导致聚集性疫情。”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贺晨艳介绍,结核杆菌感染有一定隐匿性,并不是所有人感染后都发病,有可能孩子已经感染了结核杆菌,但没症状自己也不知道,当免疫力下降时,结核杆菌就会大量繁殖并导致结核病的发生,给身体健康和学业带来严重影响。

  据悉,结核病筛查已纳入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通过在入学前进行结核筛查,发现潜伏感染者和患者,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和规范抗结核治疗,能大幅减少患结核病的风险和结核杆菌的传播,将传染源“拒之校外”。

  “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方法是结核杆菌素皮肤试验和胸部X光片检查。学龄段不同,采取的筛查方法不同。”贺晨艳说。

  对筛查结果有可疑症状、结核杆菌潜伏感染检查阳性或胸部X光片异常的人员,体检机构应将其转诊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的结核病检查。

  对单纯结核杆菌潜伏感染检查阳性,胸部X光片检查无异常且排除活动性结核病的人员,体检机构应将结核杆菌潜伏感染检查阳性的学生、教职员工的信息反馈给学校。

  学校要加强常规监测,一旦相关人员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应督促其到指定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收集其诊断结果。

  关注学校饮用水安全

  学校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雷佩玉介绍,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对水质污染更加敏感。暑假期间,输配水管道停用时间长,可能存在微生物滋生和管道沉淀物堆积等问题,学校需提前进行排查处理,为学生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学校应加强饮用水从业工作人员的管理。雷佩玉介绍,学校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有病毒性肝炎以及肺结核等影响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学校的饮水管理工作。

  校园的饮用水来源较为广泛,饮水方式也比较多元,主要的供水方式包括市政供水、二次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饮用水类型包括净化直饮水、桶装水、自带水以及瓶装水等。

  雷佩玉提醒,若学校内有蓄水池、水箱等二次供水设备,假期储水设备里的水因长期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在开学前应将储水设备中的水放空并对其内部进行清洗消毒;若学校安装有净水器,开学前应按照使用要求和期限对净水器滤芯进行彻底清洗或更换。

  每学期开学前,建议学校联系相关具备水质检测资质的机构,对校内饮用水进行一次全面的水质检测,确保水质达标后再使用。“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饮用水卫生安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水卫生习惯。”雷佩玉说。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健康 提醒 健康安全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