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化(1909年—1943年),陕西高陵人。1924年,袁鸿化考入三原县立中学,组织成立青年进步组织——渭北青年社,任社长。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任三原县立中学团支部书记。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同年中学毕业回高陵,投身地方农民运动。1927年3月被推选为高陵县农民协会主席。后去十七路军王泰吉骑兵团做兵运工作,和刘清和、魏志坚、赵启民等建立了骑兵团中共组织。1932年至1933年受党组织派遣参加苗家祥游击队,活动于泾阳、三原、淳化一带。
1935年2月,袁鸿化在陕南镇巴县参加红四方面军,并任第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干事,不久任宣传部副部长。他亲手编印《红光报》《捷报》,使红军走到哪里,就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哪里。他当时油印的《共产党宣言》,被称为“稀世之宝”。
袁鸿化参加了长征,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袁鸿化任第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937年2月,调任援西军教导团政委、援西军随营学校政委。
七七事变后,他所在的部队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开赴抗日前线,袁鸿化任师干训团政委。第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后,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组建随营学校,任命易良品为校长、袁鸿化为政委,各部队选调一千多名学员,校址设在山西黎城县窑村一带。袁鸿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斗相结合的办校方针,两年多时间,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军事政治干部。他还率随营学校学员参加第三八五旅七七一团,为创立冀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0年3月,袁鸿化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并担任党校第一大队支部书记。同年7月党校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冀南军区新四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多次粉碎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942年4月29日,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余兵力,分两路以突袭方式,分别将冀南党政机关、新七旅和第四分区党政机关、新四旅团团包围。袁鸿化和新四旅官兵由邱县摇鞍镇向贺伍庄方向突围。面对重重包围,袁鸿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将电台密码用布包好背在身上,骑马率领第十一团向日军冲杀过去。他对警卫员说:“我倒下了,不要管我,赶快背上这个包袱往外冲。”部队终于冲出包围圈。袁鸿化带队突围时正患重病发着高烧,他的坐骑,人昏倒在麦地里不省人事。当他醒来时天已黑了,他爬起来继续前行,途中收拢失散人员,经过十多天的左冲右突,终于与大部队胜利会合。
1942年11月,新四旅机关与四分区机关合并,袁鸿化任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庄严宣誓:“不管环境怎样艰苦,战争怎样残酷,下定死在岗位上的决心,坚持革命,坚持斗争,与冀南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到底!”
1943年10月,冀南军区为了扩大根据地、摆脱困境,发起卫东战役。此次战役总指挥是四分区司令员雷绍康,时任第四分区政治部主任袁鸿化和第七分区政委萧永智协助指挥。他们一起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21日下午2时许,袁鸿化和雷绍康等人在指挥部驻地清平县陈官营等待战况时,突然接到报告,临南、博平方向发现7辆满载日、伪军的汽车分三路向陈官营开来。指挥部一面命令警卫部队阻击,一面命令非战斗人员向南迅速转移。激战中,袁鸿化和警卫员被冲散,这时数百名日、伪军像蝗虫般密密麻麻压过来,袁鸿化率众顽强击退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从中午打到了黄昏,袁鸿化中弹受伤,但他仍坚持指挥部队。由于敌众我寡,部队最后被迫撤到了一块棉花地里。日、伪军很快又追了上来,袁鸿化率部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4岁。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