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的街头巷尾,总有一群新就业群体奔跑的身影,他们“编织”着城市的服务网络,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据统计,西安约3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有10万余名快递、外卖配送员。
7月17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暑途有千程·关爱无远近”系列报道,我们把镜头对准高温“烤验”下最坚韧的劳动者,也报道了一个又一个关爱这群劳动者的善举。
从街头巷尾的爱心驿站,到各区街打造的“骑手友好社区”,再到企业和商家的爱心汇聚……西安在关爱新就业群体上积极探索,用不断完善的制度和暖心举措,让奔波于城市间的劳动者不仅能在高温天里觅得清凉,更能在一次次被牵挂、被善待中,真切感受到家的归属感。
破壁垒畅配送 织密“骑手友好”网络
“以前送单就怕小区门口的栏杆,现在门卫师傅老远看见我就按开道闸,喊我慢点骑。” 8月13日上午11时许,碑林区西勘院生活区门口,骑手陈刚熟练地拐进小区,门卫师傅的招呼声混着电动车的嗡鸣,成了这片老街区新的午间序曲。
西勘院生活区门口贴的骑手地图
“送单最怕啥?大门难进、停车费劲,老巷子跟迷宫似的绕不出来,订单就容易超时,心里急得冒火……”陈刚说,现在,西勘院生活区门口贴了“骑手地图”,不同颜色标着单元分布和近道,解决了“认路难”的问题,楼下还设置“骑手泊车区”,小区保安大方、热情欢迎骑手进门——这些变化,让他送单时踏实多了。
这样的改变不止发生在西勘院生活区。如今,长安区橡树湾小区、新城区向荣小区、莲湖区中天雅苑小区等多个小区都在大门口张贴了骑行指引图,有的小区还为骑手开通了“专属绿色通道”,让配送之路更通畅。
除了找路方便,送单路上的“电量焦虑”也少了很多。以前骑手跑远单总怕电不够,现在这些难题也有了解决办法: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在重点区域布设换电柜、专属充电点,让骑手们续航无忧;莲湖区环西街道依托辖区的电动车市场打造“骑士空间”,为骑手提供包括换电服务在内的,免费洗车、打气、小故障维修等服务;金地湖城大境·天字一号小区物业设置24小时监控的骑手电动车停车区,配备智能充电桩支持扫码付费充电……
金地湖城大境·天字一号小区骑手换电区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多部门的合力推动。近年来,西安把“骑手友好”设施建设融进城市更新里,多部门联合打造“骑手友好街区”,从进门怎么登记,到车往哪停、电在哪充,再到路线怎么走,一张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正在织密。
数据见证着城市的温度: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1840个“骑手友好”社区和小区,其中“骑手友好社区”326个、“骑手友好小区”1514个,通过简化进入流程、设置专用通道等方式,打破了社区与新就业群体者之间的物理壁垒。其中,碑林区80%的小区已实现骑手畅行,总平面图、楼栋标识、取餐柜等设施成了社区标配。
这些数字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不再将新就业群体视为“外来者”,而是纳入城市服务网络的重要一环。
暖身心优服务 从一餐一歇到多元关怀
清晨,莲湖区红庙坡十字东北角的广场上,外卖骑手们陆续聚集此处点名,不远处的“辉小哥幸福‘食’光”助餐点已飘出包子香气。
“张师傅,还是老样子?” 助餐点小吃店老板吴国贵热情招呼。骑手张伟点头入座“小哥”专属座位,不一会儿,热腾腾的包子和馄饨已摆上了桌。
“每天送单前来这里吃得饱饱的,奔忙途中来这里歇歇脚,送单时都格外有劲儿。”张伟说,和伙伴儿们在助餐点吃饭、聊天放松,还能享受到这份专属待遇,大家都觉得很暖心。
这份暖意源自红辉社区与辖区商户的联手——为让新就业群体吃好、吃饱,社区不仅协调商户设置专属座位,更对新就业群体推出八折优惠、赠送饮料、加量不加价等贴心服务。而这仅是西安关怀新就业群体的一个缩影。
红辉社区为骑手送清凉
“干我们这行,高峰忙得脚不沾地,平峰时就想找个地方喘口气。”活跃在雁塔区一带的骑手刘磊的心声道出了许多“小哥”的期盼。
红辉社区邀请骑手吃西瓜
“以前等单,就靠在电动车座上休息,很想找个能坐下的地方,喘口气、喝口水。”刘磊说,如今,这样的期盼在西安正被一一满足:送单间隙,他可以走进附近的爱心驿站,接水、热饭、给手机充电,与伙伴们聊天。
这些驿站不仅标配饮水机、应急药箱、微波炉,更会根据天气“动态升级”服务:高温时备好冰饮、防暑药品,严寒时提供热水、暖宝宝,真正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
杜城街道融创宸院社区爱心驿站
服务的触角还在不断延伸。西安各地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便民中心等阵地,将关怀从“物理空间”拓展到“多元服务”:定期组织的志愿活动中,“小哥”们能享受义诊、理发等便利服务;针对权益维护、政策咨询等高频需求,专题宣讲和业务培训也会及时跟进。
企业与爱心商家的加入,让这份关怀更显厚重。西安顺丰速运投入45万元专项资金,为员工定制防暑包,网点还会定期送绿豆、酸梅汤、瓜果等解暑物资;雁塔区杜城街道融创宸院社区的爱心冰箱里,辖区商户定期捐赠的矿泉水、饮料始终供应充足;曾是外卖骑手的魏金平如今自己开起车行,特意在店内备好爱心冰箱,为同行免费提供矿泉水和雪糕……
为融创宸院社区爱心冰箱捐赠饮品的商家负责人在了解冰箱供应情况
从社区搭台到企业发力,从商户接力到全城联动,一个个便捷可及、务实可感的服务场景,让新就业群体在西安不仅有处歇脚,更能感到暖心。
强保障护权益 制度与行动筑牢职业安全感
穿梭于城市街巷的外卖骑手和快递员、奔波在路上的网约车司机,这些新就业群体已成为社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权益保障,既关乎千万家庭的生计,也牵动着社会治理的神经。
“外卖骑手用脚步丈量城市,为市井烟火气注入动能,这座城市理应用心呵护他们。”据碑林区司法局文艺路司法所所长茹毅强介绍,碑林区司法局在走访企业时发现,外卖配送行业存在劳动关系界定模糊、职业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不少骑手遭遇纠纷时常常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
破题之举随之而来。去年5月,碑林区外卖配送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揭牌成立。作为陕西省首家此类组织,委员会汇聚了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调解员,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调解队伍。
外卖骑手罗某意外“被辞职”,调委会第一时间协调,帮罗某找回工作;两名年轻的外卖骑手因着急送餐撞车发生冲突,经调委会调解后,双方握手言和;骑手刘某因派单信息有误,配送超时遭投诉后受到处罚而发出过激言语,最后在调委会的调解下调整心态正常工作……
调委会主任刘嵩琪告诉记者,除了日常的调解工作外,调解委员会还积极推动外卖平台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配送员权益保障机制,规范配送流程。一年多以来,已化解29起矛盾,为外卖骑手解答80余次法律咨询,成为骑手们身边的“法律智囊团”。
在这份专业守护之外,各平台的暖心举措正让保障落地更加具体。西安顺丰速运增设高温派件容错机制,保障收入不受时效影响,还确保每个网点至少3名急救员;饿了么于6月以来启动高温关怀专项行动,在恶劣天气启用超时免罚、订单补时等措施,通过优化线路缩短配送距离,同时推出4小时疲劳预警、强制休息等防疲劳机制,目前这些举措已在数十个城市落地;美团自7月1日起,分批次为全国300多万骑手免费提供全额出资的“防暑险”。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此前,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9部门出台相关实施办法,从7个方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7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明确工会可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就劳动事项开展协商;今年初,全国首个网约货车运营服务地方标准在西安实施,规范平台、司机、货主权责。
制度越完善,后顾之忧越少。奔波在路上的新就业群体,正在持续落地的权益保障中,感受着烟火人间的温暖与踏实。
共参与同建设 从服务接受者到城市共建者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夏日清晨,雁南公园的一片树林里传出阵阵欢歌笑语。雁塔区杜城街道省直机关三爻西社区联合驻地单位曹京网约车服务中心,为当月过生日的司机师傅们举办生日会。
不久前,省直机关三爻西社区联合曹京网约车服务中心,在雁南公园为司机师傅过生日
这样的聚会每月都会上演,让终日奔波的网约车司机得以从紧张琐碎的工作中抽离,在欢声笑语中放松身心、疏解压力。
司机师傅一起过生日
“很久没有这种温馨的感觉了,像家一样,想起我妈了……”司机师傅张新笑着笑着红了眼眶,他说,这是他近些年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
这份温情源自社区持续的关怀——除了生日会,社区还通过开通心理热线、开设假期公益托管班等方式,为辖区新就业群体送去贴心服务。
双向奔赴的温暖正在悄然传递。感受到社区关怀的网约车司机们,也主动用行动反哺,由他们组成的“雁南滴哥”志愿服务队多次联合社区开展关爱活动,参与社区治理事项已超150件。
司机师傅(中间)带辖区老人乘车前往电影院
此外,他们利用熟悉路况、车辆便捷的优势,协助社区转运物资、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优惠出行服务,还常帮独居老人捎带生活用品、陪伴聊天。定期开展的陪伴观影活动中,司机师傅们全程陪伴辖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人帮忙递零食,有人细心调整座椅,时刻关注老人们的需求。影厅里,笑声、掌声与轻声交流,成了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传递关爱的生动注脚。
这种融入不仅体现在温情互动中,更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在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外卖骑手赵晓宇多了个“心诚观察员”的身份。一次配送途中,他发现老旧小区消防通道堵塞,当即通过扫码上报系统反馈,推动社区很快完成了路面修复与排水疏通。这种“问题发现随手拍”机制,让赵晓宇等新就业群体成了基层治理的“移动网格员”。
2022年,西安开始探索“城市社区观察员”机制,开展“食品安全志愿服务”“骑手先锋岗”等主题党建活动,有效扩大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共治圈”,让 “服务接受者”真正转变为“城市共建者”。截至2024年10月,西安已组建141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形成饿了么“蓝骑士”和美团“袋鼠”两大志愿服务品牌,吸纳志愿者7200余名,累计服务群众8.7万余人次。
如今,随着“城市社区观察员”队伍不断壮大,西安进一步推动新就业群体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反哺基层治理。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一位奋斗者,让他们在长安大地上找到归属感,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长安故事”。
记者手记:
暑气漫过柏油路的正午,那些在堆积如山的包裹间移动的身影,那些穿梭在街巷里的骑行轨迹,构成了城市肌理中最鲜活的律动。他们是本次系列报道里的主角,用汗水丈量着生活的半径。
采访中,居民对安全的顾虑、骑手对算法的困惑、劳动关系界定的难题,都在提醒我们:关爱不能止步于此,如何平衡居民安全与骑手效率?如何让权益保障从应急走向常态?这些问题需要更持久的思考,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深层智慧。
“暑途有千程・关爱无远近”系列报道即将落幕,但那些被我们记录的微小幸福,不该随着暑气消散。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从来不是“额外的善举”,而是城市应有的温度。我们期待开辟更多的“清凉绿洲”,我们期待把权益保障网越织越密,我们期待这份关爱继续生长……
文/图 首席记者 雷杰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