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泾河新城的氢能重卡驶下生产线,当50公斤级氢能无人机划破天际,当氢能共享单车穿梭于景区街巷——这些“西安造”氢能装备的亮相,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见证,更是一座城市在新能源赛道上全力冲刺的缩影。而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正是西安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引擎与生动实践场。近日,记者走进这片科创热土,解码西安氢能产业从培育期迈向爆发期、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的进阶之路。
顶层设计绘蓝图:“三链三网”构筑产业骨架
西安氢能产业的崛起,始于精准战略布局,秦创原·氢合湾则是这一布局的核心承载地。围绕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市19条重点产业链定位,西安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 - 2035年)》等政策,构建“三链三网”发展框架,“创新链、高端装备制造链、燃料电池产业链”三链融合,“氢源供应网、氢能储运网、加氢设施网”三网联动,形成“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空间布局。西咸新区作为氢能创新先导区,秦创原·氢合湾依托其优势,汇聚资源,助力高新区聚焦科技研发、经开区主攻关键材料制造,推动市域内示范场景多点开花。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和装备集聚高地。”市氢能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如陕西高速对氢能汽车实施免费通行,直接降低应用成本,为产业规模化铺路,秦创原·氢合湾也借此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吸引企业集聚。
科创引擎轰鸣:从院士团队到企业攻坚,技术突破不断
西安氢能产业硬核实力源于雄厚科研积淀,秦创原·氢合湾则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这里汇聚了郭烈锦、何雅玲、陶文铨三位院士领衔的顶尖团队,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光催化制氢、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基础研究持续突破。西安交大陶渊团队与企业合作20年,从氢气流道优化到密封技术攻关,推动燃料电池完成三代迭代,成为校企协同典范,成果在秦创原·氢合湾加速转化应用。
企业层面,创新成果亮眼: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在质子交换膜、催化材料领域具备产业化条件;泰金、菲尔特聚焦金属纤维扩散层材料,填补国内空白;亿孚科技研发的氢能无人机续航突破10小时,打破“30分钟锂电魔咒”;盛世盈创的氢能重卡减重900公斤,续航达800 - 1000公里,获工信部公告即将量产。
“全球仅3个国家能生产的储氢瓶,我们通过了子弹穿透、火烧实验。”盛世盈创副总经理聂小确展示的储氢设备,印证西安氢能技术安全底气,也彰显秦创原·氢合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赋能,让企业装备设计从源头规避风险,实际安全概率远高于飞机失事。
全链生态成型:120家企业构建“制储运加用”闭环
走进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加速器,全国首套AEM制氢加氢一体系统正在运行,30家氢能企业在此扎根,占全省三分之一份额。“我们打造了‘研发 - 测试 - 生产’全链条服务,2025年目标产值30亿元。”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志超介绍,园区联合省特检院建成3个共享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从标准制定到中试的全流程支持,助力构建“制储运加用”完整生态。
目前,西安引育氢能企业120余家,占全省超一半,秦创原·氢合湾功不可没。上游有西咸新区3万吨制氢装置、PEM制氢 - 热电联产示范项目;中游有年产3000台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石墨烯固态储氢材料产线;下游则是氢能重卡、公交、无人机等应用场景。
作为链主企业,陕西旭氢时代联合20余家配套商攻坚核心部件国产化。“膜电极、双极板仍依赖进口,我们计划三年突破。”研发总监代一帮透露,企业已吸引智子汽车、法士特合作,推动其从石墨双极板转向钛材料,“韩城的新能源运输平台整合资源后,运营效率提升30%” ,秦创原·氢合湾为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
场景落地提速:从矿山到景区,氢能融入生产生活
在韩城龙钢公司,氢能重卡往来运输铁矿石;在省十七运运动员村,清安优能的零碳能源中心提供绿电;在西安多个景区,盛世盈创氢能科技的氢能共享单车(续航90公里)成为游客新选择——氢能正从秦创原·氢合湾的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
亿孚科技工程师姚亦磊介绍,公司的AEM制氢设备在技术上独具优势:“我们这种制氢方式更节省能源、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制出的是绿色氢气。区别于AK制氢模式,它浓度高,后期废水处理成本高,对环境有影响;区别于PEM制氢,我们采用非贵金属,成本大幅降低。”他特别提到设备的模块化设计,“传统AK设备维护需拆解一两天,我们的设备1 - 2小时就能完成维护,问题找准了直接更换模块就行。”
设备以园区中水为原料,“中水就是经过简单过滤的生活用水、雨水等,没达到饮用标准,这样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姚亦磊说,该设备是全国首台套,有相关证明,单个模块仅30×80厘米、高度约0.4米,占地面积小,已达商用阶段,在秦创原·氢合湾的孵化下加速推广。
应用方面,设备可利用夜间谷电制氢储能,“白天用电贵,晚上电用不完,我们把这部分电变成氢气储存,需要时再用,相当于能量‘时空转移’。”此外还应用于金属冶炼、风光发电储能、半导体生产等领域,已在内蒙古、新疆落地项目,即将拓展至日本市场。储存上采用固态或高压容器,体积不大,灵活便捷,这些成果也从秦创原·氢合湾走向更广阔市场。
而在特种装备领域,姚亦磊团队成果显著:“锂电池无人机逃不过‘30分钟续航魔咒’,我们的氢能无人机起步续航3小时,最高达10小时。”50公斤级机型时速60 - 70公里,3小时可覆盖100多公里,“-40℃到60℃都能工作,极寒高原地区也能用,锂电在零下20℃就可能断电。”安全上,储氢设备通过子弹穿透、火烧、钢钉穿刺等实验,“开放空间 + 无明火设计,风险比飞机失事还低” ,秦创原·氢合湾见证着这些特种装备从研发到应用的过程。
在物流领域,维纳氢能运力平台实现西安至韩城走廊常态化运营,氢能公交即将穿梭于城市主干道。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场景落地铺路:西咸新区长维加氢站日加注1200kg,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投用,全省首支氢能产业基金“陕西盈峰势乘”已投资多个项目,50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汇聚,秦创原·氢合湾成为人才与资源集聚的高地。
区域协同突围:“西安研发 + 各地应用”激活万亿潜力
西安与榆林、韩城、商洛的协同,正让氢能成为全省发展的纽带,秦创原·氢合湾则是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在榆林,风光发电制氢项目将绿电转化为氢能;在韩城,氢能重卡服务钢铁运输;在商洛,矿山氢能运输场景落地——“研发在西安(秦创原·氢合湾为核心)、应用在各地”的模式,让技术优势与资源禀赋精准对接。
这种联动正在走向全球:亿孚科技的模块化制氢设备即将出口日本,旭氢时代的钛双极板吸引国际车企合作。“当核心部件国产化后,成本将下降30%,民用时代不远了。”代一帮的判断道出行业共识——正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氢能在政策推动与规模效应下,有望在一两年内进入寻常百姓家,秦创原·氢合湾也将在这一进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从郭烈锦院士的实验室到街头的氢能公交,从秦创原·氢合湾的产业园到陕北的风光制氢基地,西安氢能产业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改写中国新能源的竞争格局。这座以硬核创新为基因的城市,正以氢能为笔,在三秦大地上描绘出万亿级产业的壮阔蓝图,而秦创原·氢合湾,就是这幅蓝图中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关键板块,持续驱动西安氢能产业向“全国氢能科创之都”与“产业集聚高地”加速迈进。(张楚翌)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