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竣(1902年—1941年),字杰三,原名王俊,后易名王竣,陕西蒲城人。1924年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以优异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回到陕西军队服役。历任陆军第三十四师连长,杨虎城十七路军营长,杨虎城部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团长、第一旅旅长。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驻防宝鸡,以作策应,深得杨虎城信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王竣部被编入三十八军一七七师。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日军企图渡过黄河向南进犯,王竣奉命率部开抵黄河西岸,负责守卫陕西河防,配合山西军民同日军作战。八路军开辟山区根据地时,王竣受命率部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支援永济前线作战。永济一战,日军南下受阻,损兵折将,随后调1个师团的重兵围攻永济中国守军。王竣指挥官兵血战永济,奋力拼杀,使日军尸横遍野、锐气大减。王竣随之威震四方。
1938年,在胡宗南、蒋鼎文策划下,警一旅从三十八军分出,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为新编第二十七师。王竣被提升为副师长,后任师长。1940年,王竣奉命率二十七师渡过黄河,支援中条山区浴血奋战的抗日军队。进入中条山后,他率部屡次出击,破坏日军运输线,炸毁日军仓库、据点,歼灭小股活动的日军;配合友军,打退了日军发动的数次进攻。
1941年春,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试图消灭中条山抗日军队,渡过黄河夺取中原腹地,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结束中国战场,转移主力南下与英、美夺取南洋。日军秘密从东北抽调了包括第五师团在内的几个主力师团近10万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佯攻。表面上,在风陵渡集结渡河器材,作南进的准备,暗中在夜间秘密集结主力,把数百里长的中条山封锁得水泄不通。中国抗日军队也作了一定的战斗准备,但终因上级军事主官对敌情分析判断不明确,影响了作战部署。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打响,近10万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条山各隘口发动疯狂进攻。中国官兵进行了顽强抵抗,消灭了大量敌人。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中国抗日军队渐成颓势。王竣率领的新编二十七师扼守中条山根据地之黄家庄、羊皮岭、门坎山、曹家川、马泉沟、台岩一带,依山背水作战,且为死守之地。王竣得知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进攻后,立即制定作战计划,督促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5月7日凌晨,日军坂垣师团以铁脚闪击战术,向抗日阵地全线攻击。日军直奔二十七师阵地,发动猛烈进攻,一时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王竣亲临前线,指挥全师官兵冒着日机轰炸和密集的炮火,誓死守卫阵地。他鼓励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杀敌,不要给民族丢脸。师长亲上前线,士兵斗志倍增,官兵们用密集的火力射向日军,使日军死伤累累。经过两昼夜激战,抗日军队虽守住了阵地,但由于内线作战,人员和弹药无法得到补给,战斗力逐渐减弱。
5月9日,日军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再次猛扑二十七师阵地,战斗进入白热化。由于高层指挥不当,两翼友军无法密切配合,战局渐渐对抗日军队不利,阵地周围拥满了进攻的日军。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人劝王竣向上级请示,向后撤退。王竣慨然答道:“未歼敌耻耳!何面目见人?军人不成功,便成仁,当与诸君死此!”众官兵听到师长的豪言壮语,莫不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与日军血战到底,与阵地共存亡。全体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残酷的血战,子弹打光了,白刃格斗;刺刀折了,用枪托打、石头砸。有的战士牺牲时,口里还咬着日军的耳朵。激战中,王竣离开掩体,手持卡宾枪,挺身向敌军扫射,不幸中弹,与师参谋长陈文杞一起壮烈殉国,年仅39岁。余部在副师长梁希贤带领下继续坚守台砦村阵地,伤亡殆尽,梁希贤跳黄河殉国。有学者指出:“抗战期间一个师三名军事主官全部殉职的,仅此一例。”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