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李荣)在5月21日开幕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作为本届丝博会首次设立的核心主题展之一,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的“文旅消费展”备受瞩目。 文旅消费展展区位于5号馆,聚焦“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通过展台展示、舞台展演、专场推介及多元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文旅客商及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旅盛宴。
古风“新唱” 引来观者如潮
步入5号馆,西安文旅展位以“唐诗里的长安”为主题,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典雅大气,诗词元素与长安古城风貌交织,宛如一幅盛唐画卷。移步陕文投展位,瞬间将人们带回繁华的大唐坊市,儒雅的“白居易”手持诗卷,与观众一唱一和,诗词交锋;一群人手拿箭矢,正排队投壶,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喝彩;舞台中央,杂技演员用脚尖顶起三把叠立的油纸伞,精湛的技艺和平衡力令人叫绝。
在广东文旅展位,汇聚了海陆丝绸之路的文脉精华,非遗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绚丽火花。香云纱、广绣等传统技艺与现代珠宝巧妙融合,散发出迷人光彩;“真豪星空房”内,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仿佛置身梦幻世界。
在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展位上,陈列的一些老设备和精品音像出版物,音像社运用前沿数字修复技术,让模糊的珍贵影像和破损的音频“重生”。现场设置了一面声音墙,戴上耳机摁下播放键,就能瞬间将你拉回那些难忘的岁月。
“史圣”故里韩城,将司马迁主题雕塑搬进展位,司马迁仰头手握书简,背后的书卷呈螺旋上升,似在回溯数千年历史变迁。在非遗技艺体验区,游客们饶有兴致地参与韩城印花袱子的制作。“鱼跃龙门”“遇见锦鲤”等饱含吉祥寓意的图案,在染料与布料一次次的交融中逐渐清晰,让古老技艺在指尖焕发出新的生机。
活态非遗 提升文旅内涵
在5号馆舞台区,21日至24日,文旅项目推介与非遗歌舞展演轮番精彩上演。来自不同地区的推介者带着诚意满满的文旅项目,勾勒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美好图景。延安的壶口斗鼓,表演者身姿矫健,鼓槌翻飞,震耳欲聋的鼓点恰似黄河奔腾咆哮,尽显陕北汉子的豪迈奔放;宜川胸鼓节奏明快,舞者边敲边舞,动作刚劲有力,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炽热激情;榆林老腰鼓别具韵味,鼓点紧凑,舞者踏着鼓点腾挪跳跃,粗犷中透着灵动,将边塞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汉中羌族羊皮鼓则散发着神秘气息,鼓声低沉悠远,舞步粗犷质朴,仿佛在诉说古老的传说。
陕北说书、陕北民歌、汉调桄桄也以各自的声腔特色在现场展开了一场表演类非遗的绝妙碰撞。说书人手中的三弦铮铮作响,苍凉醇厚的嗓音裹挟着黄土高坡的风沙,将跌宕的故事化作抑扬顿挫的说唱;陕北民歌手高亢的信天游穿云裂帛,男声雄浑,女声清亮,一唱一和间,缠绵的相思与炽热的豪情在展馆上空激荡;汉调桄桄戏的鼓板骤响,演员甩着水袖踏歌而来,婉约细腻的唱腔却将历史故事唱得荡气回肠。
场景创新 激发消费热潮
除了各种文旅产品展示和项目推介,各展位文创区人潮汹涌,市民游客们在观展之余,上演了一场从“观赏”到“带走”的消费狂欢。在西安文旅的文创展区,身着汉服的唐妞将毛绒腊汁肉从锅子里捞出,在案板上剁剁,再夹入毛绒白吉馍中,一个憨态可掬的毛绒肉夹馍就到了游客手中,这番将地方美食萌趣化的神操作,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购买。
陕文投展位的文物复制仿制品文创制作精美,尽显长安风雅,成为文青们的心头好。“兵马俑”或成书签、或作摆件,让始皇“卫队”触手可及。宝鸡展位的凤翔生肖泥塑色彩艳丽、憨态可掬,社火脸谱文创包袋将传统艺术融入实用设计,深受年轻游客喜爱。
陕西省图书馆的口袋书便于携带,孔子“六艺”夹子创意十足,解压小玩具趣味满满,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顾客。景德镇产品展位的粉彩瓷画色彩绚丽,招财猫憨萌逗趣,小丑摆件俏皮可爱,引来一群小学生围观。实用性的陶瓷茶具、花瓶、手串兼具美观与实用,销售火爆。铜川耀州瓷、汉中熊猫玩偶、陕北米贴画、旬阳版画、富平麦秆画、临渭草编、澄城刺绣,以及广东木偶狮、香云纱饰品,各美其美、百花齐放,让游客在欣赏中忍不住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打包带走。现场还设置了多个美食摊位,陕北美食、铜川的大樱桃、洛川苹果、大荔特小凤西瓜、宝鸡的擀面皮、广东龟苓膏等特色小吃,方便游客带回与家人朋友分享。
文旅消费展不仅是产业协同的桥梁,更是点燃人们心中诗与远方的篝火。文旅+科技+农艺+体育+百业,旅游外延的不断扩展,让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通过展会平台,让广大游客沉浸式感受到文旅融合的魅力,让文旅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谱写出文旅创新与消费升级灵动鲜活的时代乐章。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