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民革陕西省委会对口西安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民主监督动员部署会召开,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6日,我市今年收获55个“蓝天”,未来将扎实推进“能源、供热、产业、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精准管控季节性污染。
截至 4月6日 我市今年收获55个“蓝天”
西安市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23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00,同比改善3.7%;优良天数239天,同比增加49天,增幅位列全省第1;全年优级天数累计63天,从9月9日-11月13日连续取得66个优良天,均创新标准实行以来我市最佳纪录;六项污染物浓度“四降两平”。
特别是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高温、低湿、少云天气和区域性污染传输的不利条件下,我市通过强化管控、精准减排、严格执法、区域协作,实现了“西安峰会蓝”。
截至4月6日,我市今年优良天数55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64。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据悉,西安市组建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西安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1+3+22”组合工作方案(2023-2027年)》,统筹推进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西安市先立后破,推进结构调整。
能源供热方面,深入推进电网攻坚,全市供电能力新增2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7%;完成中玻新技术有限公司煤气发生炉生产线关停,实现非电用煤清零。
产业结构方面,完成12家重点涉气企业退城搬迁;提前关停21家砖瓦窑企业;加快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全市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达到43家。
交通运输结构方面,积极推动绕城和外环一致性收费、过境柴油货车绕行、进城货车分时分区分类管理,减排效果较为明显;淘汰2594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完成1258台商砼车、2720辆渣土车国六或新能源替代任务;累计建成“绿波带”230条。
此外,我市精准管控,分类实施减排。企业源上,突出日间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夜间控制氮氧化物减排,工业企业执行错峰生产、错时经营。
燃煤源上,动态开展存量散煤检查,发放农村清洁取暖电量补贴。扬尘源上,对全市1985家施工工地从8个方面制定了40条具体措施,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建立统一标准,按照A、B、C三类实施差异化管理。
移动源上,持续开展机动车上路检查和用车到户上门排查工作,发现超标车420辆、查处问题机械400台;累计查处“黑加油站点”17处,查获油品22.59吨。
面源上,加强烟花爆竹禁售禁放,扎实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春节期间,我市空气质量较2023年有了明显改善;加强秸秆焚烧管控,2023年三夏、三秋焚烧秸秆火点同比分别下降49.04%和62.75%。
精准管控季节性污染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精准管控季节性污染。3-4月,沙尘天气多发,重点抓好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防治;5-8月,主要任务是臭氧污染防治,重点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涉VOCs排放企业错峰生产以及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管控;9-11月,是我市空气质量指标改善的窗口期,重点抓好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管控,为全年空气质量改善争取空间;12月,主要任务是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重点抓好烟花爆竹禁燃禁售和生物质、散煤燃烧管控。
与此同时,我市将加快研究西安市5大燃煤电厂和全市燃气供热企业调整优化方案;持续推进电网攻坚,建成两座330千伏关键变电站、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
积极推进重点企业绩效升级,新增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37家;推动6家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或提标改造。深化过境货车分流绕行综合管控和柴油货车通行管理,完成7360辆以上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任务;推动绕城内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外迁或转型;推进草堂工业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提高铁路货运比例;新建公(专)用充电场站94个、充电桩4700个。
我市将持续加强重点企业监管,开展第三方检测机构整治,对全市143家生态环境第三方检测机构实施全覆盖检查,坚决从严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此外,我市将学习借鉴外地市实践经验,加强颗粒物组分站、雷达组网、大气热点网格智能监管与溯源决策支撑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我市大气污染感知与溯源手段。
(记者 高乐)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