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国7700多公里的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医疗卫生水平较为落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苏丹全国有医护人员8万多人,平均每10000人拥有病床8张,医院条件落后,救治能力较差。但有这样一群“来自中国的天使”,他们克服困难,远赴异国他乡,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送去健康和温暖,为祖国赢得荣誉,为西安增添了光彩,架起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我们付出的是涓涓细流,收获的却是中苏两国的友谊之海。”在胜利结束援非任务后,来自西安市中心医院的第36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队员、神经外科专家贺中正主治医师深情感慨道。50多年间,春去秋来,日月交替,一袭白衣跨越千山万水,用心用情守护当地患者生命健康让医者仁心在非洲大地绽放。
奉献:越是困难就越迎难而上
“那是1970年12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我被领导叫了出去,后来才知道自己被选中参加陕西省组织的中国赴苏丹民主共和国医疗队工作。这也是我们陕西第一支援苏丹医疗队。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培训、体检、打疫苗、制装、办护照……”现年83岁的周志杰是西安市中心医院糖坊街院区中医针灸科老专家。虽然已经80多岁高龄,老人每周三还是坚持门诊。
周老清晰地记得,离开北京出发的那天,天空下着雪,医疗队一行2天后经过巴基斯坦、埃及最后到达苏丹。“一下飞机,气候变了,环境变了,人也变了,房子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尽管我们前期培训时学习了语言,但与当地人交流起来几乎听不懂,只能用手比画,离开了翻译真是寸步难行。”周老说,大使看出了队员们的尴尬,对大家讲:“首先解决说话,话会说了一切就好解决了。说话和工作连在一起,边工作边学,你们会学会的。”按照大使的方法,队员们白天工作,说说、比比、画画,晚上跟着翻译学习阿拉伯语,还有当地的土语。渐渐地,大家适应了那里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风俗,也能够大胆地接触病人了。
条件非常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周老说诊室的凳子都有限,医生们全部站着问诊,唯一的凳子让给患者。经过努力一批批患者治愈回家,队员们也非常激动。非洲的六月,烈焰似火,苏丹喀图木的温度已达到了40℃以上,但每天来就诊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龙,都期盼能得到中国医生的治疗,周志杰和队员们也是整日忙得汗流浃背。“中国医生用银针治病的消息很快传开,每日针灸病人都在百人以上。每次忙不过来时,翻译都加入针灸的行列帮忙拔针。那时中国医疗队在当地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是家喻户晓。”周老回忆道。
1973年8月周志杰胜利完成任务回到祖国。因为医术受到当地民众的信赖和认可,1976年周志杰再次离陕赴苏丹支援当地医疗工作。苏丹地处非洲,蚊虫肆虐,疟疾流行,加之当时医疗队卫生条件差,1977年4月周志杰不幸感染上脑型疟疾,虽经救治,但其左边身体已经不能活动。为此周志杰并没有放弃,在队友的照顾下,他咬紧牙关坚持在当地一边进行康复治疗,一边拄着拐杖继续给患者看病。之后回国虽然治疗条件好了,但周老身体还是落下了病根,走路受到一定影响。“不后悔,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越是困难就越迎难而上。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发挥专长,我觉得很有价值。”周老坚定地说。
传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马拉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出发前我也有很多担忧,因为脊柱外科的专业性很强,在国内大多数只有三甲医院才能开展。如果马拉维没有进行脊柱外科手术的条件,我该如何开展工作呢?”2022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医生朱金文心怀忐忑跟随第10批援马拉维中国医疗队抵达马拉维首都利隆圭的卡姆祖中心医院。
朱金文告诉记者,当地公共卫生基础相当薄弱,生活条件差,疟疾等疾病肆虐。医院经常停电。停电时,医生需要打着手电筒、应急灯完成手术。他所在的骨科,由于手术室数量少,医疗人员和医疗器械、药品缺乏,很多患者常常拖到骨折畸形愈合时,才能等到手术机会。手术室、住院病房的消毒条件非常差,患者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骨科感染特别多。此外,住院部里整个病区是连通的,没有病房,200多号病人拥挤着,感染患者占到近1/3。
“让我欣慰的一点是,当地医生文森特有意学习脊柱外科,他平时也做一些简单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胸腰椎骨折手术,收集了部分脊柱外科手术器械。我们在器械仓库里翻找,又凑了一些简单的手术器械。前几例脊柱手术的顺利开展使我信心倍增,逐渐开始开展难度更高的手术。”
存仁心施仁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专业的颈椎内固定材料缺乏,朱金文就用手外科的钢板螺钉;没有胸腰椎前路钢板螺钉,就用跟骨钢板、前臂钢板代替。第一例上颈椎骨折内固定术,第一例胸椎肿瘤完整切除术,第一例胸、腰椎前路手术……朱金文与当地医生密切配合下,10余例马拉维全国首例和卡姆祖中心医院首例新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当地多项技术空白。
为了让当地脊柱病患者得到专业治疗,经过多方努力,2023年8月30日上午,马拉维第一个脊柱专科门诊正式开诊了。第一天专科门诊就来了20多位患者,朱金文一直忙得顾不上吃饭。由于经济落后,很多患者生活非常困难,因路费问题而耽误治疗不在少数。“如果让患者等待下次门诊或再拿着检查单来复诊的话,很多患者可能就没有路费过来了。”为此朱金文压缩自己的时间,将门诊提前到早上8:30开诊,中午不休息,直到把所有患者都看完才结束。上门诊之前,他都提前带两个鸡蛋和水果中午充饥。后来患者越来越多,脊柱门诊每周又加了一次。
“那时候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很大一部分都贴补给了一些脊柱结核病患者。”原来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康复营养的补充是关键,因为生活拮据,一些患者手术后根本无法凑够每天2个鸡蛋的营养费。“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因为营养不良出现感染,后来我就自掏腰包购买鸡蛋为困难患者补充营养。”
朱金文表示,在援助马拉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还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在利隆圭、布兰太尔、姆祖祖等城市为大家进行免费健康宣教和讲座,受到了民众的高度赞扬。“这是我们大国医生的责任和担当,能为国家作贡献,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造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平均温度在40℃以上,全境受太阳直射、紫外线超强,每年有60万人口因白内障致盲,作为第三世界比较贫穷的国家,医疗资源匮乏,年平均仅8万例患者得到手术机会。
根据国家援外“光明行”医疗援助项目的安排,陕西省卫健委、西安市卫健委分别于2016年7月和2018年11月两次委派西安市第一医院独立组建国家援非“光明行”医疗队奔赴苏丹执行短期对外医疗援助任务。
非洲艾滋病高发,因防护条件有限,每一例手术对医疗队员来说都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光明行”医疗队特为艾滋病毒阳性患者安排了手术专场。良好的复明手术效果在当地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来医院要求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但离别的期限将至,面对众多的眼疾患者,如何将光明的火种延续下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专业培训,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通过向苏丹眼科医师分享诊疗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培养眼科专业人才,以助力提升苏丹公共卫生事业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两次援外共举办集体授课及学术讲座活动12天,21个专题。
不仅如此,2017年多名苏丹医务人员来到西安市第一医院参加眼科专业规范化培训。8月,在中苏双方医院的多次沟通和共同努力下“中国•苏丹跨国远程病例会诊”正式启动,为中苏双方的医疗项目交流提供了新支持,为延伸多学科、多元化医疗领域的务实合作搭建了新平台。
作为“医者仁心”的域外践行者,“光明行”医疗队延续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多年来救死扶伤职责使命,那一双双复明的眼睛如黑夜里最明亮的星,亦化作生命律动的音符在苏丹人民的心中,谱写着一曲无关种族与国界的大爱赞歌。
记者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西安市有着援外医疗的光荣传统。在陕西省援外工作整体安排部署下,自1971年起至今,西安市相继承担了陕西省援苏丹、援马拉维医疗任务及国家援苏丹“光明行”项目,累计共派出队员382人次,受到国家和陕西省对西安援外工作的肯定与认可。
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员远赴他乡,不惧酷暑、疾病,甚至战乱的威胁,在长年高热、蚊虫肆虐、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以生命赴使命,接续奉献。他们无怨无悔地将汗水和青春挥洒在援外医疗事业上,用精湛医术生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文/记者 张黎娜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