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冬时节,尚未被冰封的灞河之上,群鸟翔集,天蓝水碧;悠悠滋水榭中,鸟儿扎堆觅食,静谧中又不失野趣;在余晖的映照下,几只白鹭与岸边芦苇花相依,似“落霞与孤鹜齐飞”……西安“湿”意盎然,尽显生态之美,更印证了,城市有湿地,生活多诗意。在2月2日第28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记者与您一同在西安邂逅“湿地”与远方。
群鸟齐飞西安生态持续向好
前不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游隼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被发现,这是这种“鸟类稀客”首次现身该湿地。“游隼属于中型猛禽,翅长而尖,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分布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员曹春梅介绍道,除了游隼,今年以来,园区内还新发现两种鸟类,翘鼻麻鸭和斑姬啄木鸟,它们都是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斑姬啄木鸟,又叫姬啄木鸟、小啄木鸟,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亚热带或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灌丛及竹林。翘鼻麻鸭又名冠鸭、翘鼻鸭等,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
湿地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湿地被誉为候鸟的天堂,西安地处全国鸟类迁徙通道的中部线路,随着季节更迭,白琵鹭,大天鹅等鸟类相继栖往,这里为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提供了落脚点和食物。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西安停留,还有“老朋友”带着“新朋友”前来,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西安城市“绿肺”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名录从最初开园时的30种增加至目前的142种,数据的不断更新,正是西安湿地保护取得亮眼成绩的一个缩影。蜿蜒的小路、潺潺的幽溪,枯树簇连,燕鸥翱翔,即便是冬日里,这块城市中的湿地也能呈现出宛若隐世仙境般的场景,常吸引市民游客驻足凝视,流连忘返。
鱼鸟共生,除了鸟,鱼也是最重要的湿地野生动物。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胡思雨告诉记者,园区内鱼类有1000余种,占全国鱼类种类三分之一。眼前所见鱼儿在水中逐浪嬉戏的画面,足以说明西安水生生态持续向好。
湿地如画与城市共生共融
西安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拥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西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湿地资源分布于13个区县的山区、丘陵、台塬、平原,有大小河流共90余条。湿地总面积20573.93公顷,其中河流湿地总面积17273.50公顷,湖泊湿地面积42.91公顷,沼泽湿地34.80公顷,人工湿地3222.72公顷。
陕西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陕西西安田峪河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湿地涝峪河湿地、陕西黑河湿地、陕西泾河湿地(西安段)、陕西渭河湿地(西安段)、长安灞河湿地、长安浐河湿地、长安沣河湿地,这5个自然保护地和7个省级重要湿地串珠成链,犹如一条闪耀的“翡翠项链”,镶嵌在这座城市之中,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湿地,也是“诗地”。泾渭分明、渼陂湖、昆明池、太液池、藕池、曲江池、揭水陂、河池陂、野韭泽、望仙泽、八部泽、龙潭泽、煮盐泽等著名的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将历史文化和湿地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让湿地与人们的生活休憩紧密融合。
晴朗的周末,人们沐浴着阳光,走在干净蜿蜒的步道上,孩子们聚在水边的人工沙滩上搭建梦想中的沙堡,这般人水与湿地和谐的画面在西安的各个湿地和城市公园中常常出现。“西安虽不是江南水乡,但无论是在城里还是郊外,总能找到有水的地方。时常跟家人一起出来走走,感受湿地的自然之美,幸福感直线上升。”市民游客金女士说。
正如市民所言,西安已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之城”。在西安,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小微湿地构建起了健康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生态链,并且湿地资源的开发潜力也在不断被挖掘。
记者从西安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依其独特的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全市在长安、鄠邑等区县开展水产养殖场334.82公顷,种植水稻等农作物80.99公顷;积极开展湿地城郊城区游憩、湿地旅游、库塘垂钓等游乐项目,年吸引游客及垂钓爱好者30110.43万人次,并在湿地建成野生动植物监测站(点),已成为国家、省、市湿地就地保护、科学考察研究、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同时,潏河旁的人面桃花、灞河边的折柳送别、曲江池畔的曲水流觞这些水边的典故,也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如今在建的引汉济渭工程将给西安的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西安水韵文化成为唱响世界的生命之水、生态文明建设之本。
加强保护修复让湿地变宝地
湿地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并非一蹴而就。西安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行动、从政策法规到自觉守护,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加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西安市湿地保护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保障全市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需求,维护湿地蓄水调水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西安市启动了全市湿地调查与规划工作,并成立西安市湿地规划领导小组,历时6个月,于2022年6月发布了《西安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年-2030年),建立健全湿地修复制度。2022年《西安市湿地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印发,明确了湿地补偿清单。同年,《西安市湿地补水工作协调机制》(试行)印发。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的同时,西安也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活动。每年举行的爱鸟周活动,市民在各个湿地举着“长枪短炮”举行观鸟比赛,孩子们拿着望远镜认识鸟类,观察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走近大自然的同时更加亲近大自然。曹春梅不仅是湿地监测员也是科普讲解员,每逢周末,园区都会组织与科普相关的活动。带着孩子们“寻找天空中的精灵”、与市民一起探访“种子的奇妙旅行”、为游客讲解“湿地水密码”……“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市民在感悟生态、感悟自然的过程中,增强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曹春梅说。
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对中国人而言,湿地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性作用,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诗意情怀。持之以恒的守护与改善,已激发出西安湿地的更强活力,越来越多的湿地变成宝地,西安人也越来越感受到湿地散发的“独家魅力”。
(文/首席记者 龚伟芳 图/记者王健)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