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西安文艺力量扎根乡村造福百姓

2023-10-28 06:57:15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在西安市周至县、鄠邑区等地,戏曲院团与地域文旅携手,唱响了一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大戏...

周至剧团下乡演出观众如潮。

位于鄠邑区的易俗社终南分社演出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本组图片均由记者 尚洪涛 摄)

  挖掘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在西安市周至县、鄠邑区等地,戏曲院团与地域文旅携手,唱响了一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大戏,呈现出蓬勃气象和创造活力。

  通过特色乡村场景演出、戏迷乡村擂台大赛,聚合乡村人气、扶志扶智、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建立秦岭脚下的百年剧社分社,从人才联合培养、派驻名家驻场演出等方面多头并进,打造新农村中的“新戏台”,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在不断探索、积极作为中,西安文艺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秦大地的乡村田野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背包剧团”的新探索

  秋日的乡野天朗气清,暖阳明媚,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少涌向村广场,聚拢在临时搭建的戏台周边:台上,在板胡、锣鼓的铿锵伴奏下,抑扬顿挫的秦音接续响起,如袅袅炊烟飘向远方;台下,村民们或聚精会神看戏,或打问演员阵容,欢笑声此起彼伏……

  天作幕,地为台,10月20日,周至县楼观镇下三清村的广场热闹非凡,西安演艺集团·周至剧团在乡村场景中的惠民演出如期开演。对于村民们来说,周至剧团早已不是“稀客”,“总给大家送好戏,我们都数着日子盼着呢!”而在周至剧团团长王国权的心中,同样有一本“演出排期表”,“周至有264个村,每年,我们都要把这些村至少走一遍,戏曲源于民间,秦腔根在农村,每年我们在基层演出近300场,这些扎实的脚印,告诉我们如今的基层观众到底要什么、爱什么!”

  基层剧团闯市场十分不易,周至剧团采取了“背包剧团”的发展模式,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自带被子、锅灶、钢丝床。在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的舞台上,剧团越来越有活力,也“摸”清了当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口味——“不管是年轻观众还是老年观众,看戏曲多为了看传统、看历史、看记忆,所以秦腔的本源、正宗、程式绝不能丢。”王国权告诉记者,正是在深度扎根乡村的探索中,剧团近年复排大量秦腔经典剧目,也编排了《关中晓月》《窦娥冤》《天女散花》《烈火扬州》《忠义侠》《三关排宴》《七彩哈达》等一批贴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剧目,深受基层百姓喜欢。此外,剧团还组织排导了以创卫、廉政、环保等为题材的短小剧目,在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扶志也扶智。

  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艺术欣赏,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创造性,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这样的相辅相成中,周至剧团秦腔小剧场也在秦岭脚下正式开业了,不但为剧团提供了一个固定演出的新阵地,还为西安周至沿山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我们不能只是单向演,更要多和观众互动,把他们‘拉进’戏里,‘拉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里,让大家感受到,传统艺术和当代生活原来就是一体的。”王国权表示,戏曲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更有重要的“场景功能”——围绕戏曲舞台,自然形成的生活场景、社交场景、消费场景等等,为乡村振兴凝聚更旺人气、注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戏曲表演传递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气息,能弥补农村精神生活贫乏的不足,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还能刺激乡村消费市场。

  也正因此,今年,周至剧团还作为主力,与政府携手,参与了在周至举行的“秦岭·秦人·秦声——2023陕西省首届乡村戏曲大舞台”系列活动,“不夸张地说,周至剧团的每次下基层进村演出,对于当地群众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这就是‘流量’。我们演出,也发动乡亲们参与,成为舞台主角。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秦腔不仅有队伍,更有观众、有人气,它才会永葆活力,永葆生机与创造力。” 王国权说。

  “百年剧社”的“新阵地”

  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村落中凝结为新时代的声音;秦声易韵,唱和着几千年赳赳秦人的豪气风骨。如果说周至剧团是在“俯下身子”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基层舞台如何结合进行探索,那么在鄠邑区,百年易俗社则从人才队伍培养、派驻名家驻场等方向,让大美秦腔在终南山脚下唱得更加响亮、更加带劲。

  今年9月,易俗社终南分社在鄠邑区安家落户,并于10月正式开演。易俗社不仅精兵强将全员上阵,还在国庆长假期间,为乡村舞台邀请来了京剧名家杨少彭,庐剧名家段婷婷、滕亚,上党梆子名家陈素琴、郑法根,蒲剧名家孔向东、豫剧名家黄河等全国各剧种代表性人物、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既有清唱又有本戏;《金沙滩》《铡美案》《五女拜寿》……这方唱罢,那边又起。精彩纷呈的舞台演出极大满足了百姓们的假期精神文化生活,也自带磁力,吸引观众纷纷拿出手机争相拍摄并分享至社交平台,其中甚至有外国游客的身影,“我发现,西安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有魅力,不同的魅力。秦腔艺术非常了不起,我想它就是中国的歌剧。”德国观众汉斯在欣赏完《三滴血》后感叹。

  “在乡村,看戏不只是看戏,更是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戏台不仅搭建起了演员们展示才华的舞台,还衍生出了集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应用场景,为当地群众、各地观众游客,带来更多样的乡村文化体验。”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秦腔百年殿堂中的秦声秦音回归乡野,走向观众,走向土地,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从乡村广袤的土地上获得新的发现,以文聚力,以文化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释放文化的力量。”

  记者从西安易俗社工作人员处获悉,仅10月至今,西安易俗社与鄠邑区携手为观众游客带来的戏曲演出已达38场,惠及观众约15.5万人次,网络直播浏览量约172万人次。

  “易俗社终南分社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精品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源自于鄠邑区近年来在推送文化振兴乡村、艺术传播正能量的多项措施,当诗化鄠邑·品质新区携手百年易俗社,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乡村文化品牌地标。”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下一步,我们双方将持续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开展多项活动,本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加强交流演出、人才培养,为鄠邑区当地剧团排导优秀秦腔剧目,增强交流互鉴,同时,也将引进鄠邑区重大文化活动落地西安易俗社本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记者 孙欢)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乡村 演出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